“315”前夕假酒大案曝光,消费者需擦亮双眼!

本文聚焦于当下酒类市场的假酒问题,介绍了广西贺州特大制售假酒案、西安灞桥法院分享的售假案例以及各地对“特供酒”的打击行动,还着重阐述了电商平台假酒泛滥的乱象以及酒企的“打假”措施。

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针对名酒的高仿造假现象屡见不鲜。临近“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广西贺州警方破获了一起令人震惊的特大制售假酒案件,这一事件再次给广大消费者敲响了警钟,提醒大家对低价名酒务必保持高度警惕。

据央视新闻等权威媒体报道,3月13日,贺州市公安局平桂分局展开了一场跨区域的执法行动,足迹跨越贵州省、广东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此次行动成果显著,成功捣毁了6处制假窝点,抓获犯罪嫌疑人18名。更为重要的是,警方斩断了一条集原料采购、勾兑灌装、包装设计、线下销售于一体的黑色产业链,涉案金额高达两亿元。如此庞大的涉案金额,足以凸显假酒产业链的猖獗和危害。

无独有偶,近日西安灞桥法院也分享了一则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的典型案例。法院借此提醒消费者,在购买酒类产品时,应尽可能选择可靠的正规途径,比如大型超市、官方专卖店等;也可以选择较为熟悉的或信用度较高的烟酒店。同时,千万不要购买明显低于市场价、来历不明的商品,以免陷入消费陷阱,遭受经济损失。

“315”前夕假酒大案曝光,消费者需擦亮双眼!

△郑州百荣世贸商城某店铺张贴市场监管总局关于严禁制售“特供酒”的公告。时代周报记者摄

今年以来,各地纷纷加大了对“特供酒”的打击力度。截至目前,执法人员在贵阳、泸州、哈尔滨、陕西等多地开展执法行动,查获了多起违规“特供酒”及相关物资,成功斩断了多条制售假酒的黑色产业链。这一系列行动表明了监管部门打击假酒的决心和力度。

在行业层面,去年11月,中国酒业协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和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三大协会联合发布了严禁制售“特供酒”的自律公约。这一公约的出台,进一步规范了酒类营销行为,对于维护酒类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和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电商假酒乱象频发

电商平台上,未经授权的假酒泛滥成灾。不少店铺打着“假一赔十”、“假一赔三”的旗号吸引消费者,但实际上,消费者在遇到问题时常常维权无门。

有酒商向时代周报透露,酒厂通常不会对个人出具鉴定报告。商家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一旦消费者质疑酒的真伪,他们就会以此为借口逃脱赔偿责任,只同意按退款处理。

更恶劣的是,部分商家在消费者提出质疑后,会马上“关店”,以此来躲避消费者的追讨。黑猫投诉平台上不乏此类案例。有消费者投诉称,其收到产品后,先在品牌方线下鉴定机构鉴定为拔头酒,又去商家指定的第三方检验机构获取了鉴定为假酒的报告,但商家却一口否定鉴定结果,并自行将电商平台店铺下架,让消费者的维权之路变得异常艰难。

“315”前夕假酒大案曝光,消费者需擦亮双眼!

△图源:黑猫投诉平台

此外,电商商家还会以同意退换货为由,让消费者把假酒退回后自行退款,使得消费者在退回商品后失去了维权的关键证据,最终维权无门。

电商售假的种种乱象,不仅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给各大酒企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去年下半年,五粮液、剑南春、稻花香等酒企纷纷加入“打假”行列。酒企们通过更新产品包装、提高防伪技术,以及公布官方授权电商店铺的名单等方式,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近期,珍酒珍十五和习酒窖藏1988均推出了新一代产品,不仅提升了酒体品质,还在包装和防伪技术方面进行了升级。然而,有酒商表示,市场上有人专门研究破解白酒新品防伪技术,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破解速度也大幅提升。“说不定酒厂上个月生产的酒,下个月防伪就被破解了,现在的技术实在太厉害了。”

中国酒业独立分析师肖竹青表示,各大酒厂为了强化防伪可追溯,纷纷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假酒泛滥,维护自身品牌形象和市场秩序;另一方面是为了适应“五码营销”,利用数字化工具刺激消费者购买,提升市场竞争力。

本文围绕酒类市场的假酒问题展开,从线下的特大制售假酒案到电商平台的假酒乱象,揭示了假酒对消费者和酒企造成的危害。各地执法部门和行业协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打击假酒,但假酒问题依然严峻。酒企也在不断升级防伪技术,但面临着被破解的困境。消费者在购买酒类产品时需谨慎选择购买渠道,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6537.html

(0)
东海凝丝东海凝丝
上一篇 2025年3月15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