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2日戏剧影视学院在第六学生社区举办“掐丝珐琅进校园”公益活动的情况,包括活动的背景、过程以及活动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意义。
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愈发重视起来。为了进一步丰富教师们的校园生活,同时大力推广非遗传统文化,2025年3月12日,一场别具一格的公益活动——“掐丝珐琅进校园”在戏剧影视学院的第六学生社区热闹登场。此次活动得到了南京市文化馆美育中心的大力支持,特别邀请了任韩老师和吴婧谌老师来到校园,与老师们一同感受这一古老而精美的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活动伊始,戏剧影视学院的党总支书记房婕老师热情洋溢地欢迎了两位特邀老师的到来,并为他们颁发了荣誉证书,以此表达学校对他们的崇高敬意。房书记着重指出,把传统工艺引入高校教师的素质拓展活动,这不仅是文化传承理念的一次创新实践,更是深化课程思政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活动现场,参与的老师们都兴致盎然地接过了任韩老师和吴婧谌老师分发的制作材料。课堂上,任韩老师首先为大家详细讲解了掐丝珐琅的历史源流与文化背景。他介绍说,掐丝珐琅这种工艺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公元前12世纪的塞浦路斯,当时绚丽的珐琅就已经被用来装饰金属制品。随着工艺不断地传播与发展,掐丝珐琅逐渐传入东罗马帝国,在拜占庭时期更是绽放出了更加耀眼的光彩。到了13世纪中叶,掐丝珐琅的工艺随着蒙古帝国的扩张传入了中国,由于阿拉伯地区被称为“大食”,所以这种工艺制作的器皿也被叫做“大食窑”。任老师还特别强调,掐丝所用的每一根铜丝都蕴含着匠人对“形与意合”的美学追求,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现,更是文化的传承。
在两位老师的耐心示范和指导下,参与者们逐步走进了掐丝珐琅的创作世界。从设计图样的拓印,到金属丝的精细拗制,再到釉料的细腻填充,任韩老师和吴婧谌老师轮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和演示,确保每一位参与者都能掌握这门传统技艺。两位老师还在现场进行“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调整那些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制作细节。
经过近三个小时的沉浸式体验,参与活动的老师们逐渐掌握了掐丝珐琅的基本技能。随着铜丝在他们手中不断地勾勒,作品的山形慢慢显现出来,青绿的点缀让山水变得生动鲜活。老师们还巧妙地利用渐变釉料再现了《千里江山图》的青绿韵味,并且将掐丝点蓝与留白技艺巧妙融入其中,使得手中的小工艺品不仅有了层次感,更饱含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此次活动让参与者们通过亲手制作,真切地感受到了掐丝珐琅的神奇与美丽,更让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活动现场欢声笑语不断,老师们在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互动,师生之间的距离也因此进一步拉近。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大家共同领略着这份传统工艺带来的美好与温暖。
相信此次“掐丝珐琅进校园”活动将会成为教师们工作与生活中的一抹亮丽色彩。未来,戏剧影视学院将继续不遗余力地推广传统文化,积极推动非遗传承,让更多的人能够走进这些古老而美丽的工艺,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此同时,学院还将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不断丰富教师和学生的校园生活,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和谐、充满文化氛围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本文围绕戏剧影视学院举办的“掐丝珐琅进校园”公益活动展开,介绍了活动背景、流程,老师们在活动中的学习与创作情况,强调了活动让参与者感受传统工艺魅力、体会文化传承重要性,以及拉近师生距离等积极影响,还表达了学院未来继续推广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的决心。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6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