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以来中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仅在国内取得显著的生态环境治理成果,推动经济与环保协同共进,还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众多绿色项目实施,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获得国际人士广泛认可。
新时代以来,中国秉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极具前瞻性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踏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这一发展理念和实践路径,不仅为中国自身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也让国际社会看到了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和绿色转型中展现出的智慧与担当。众多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的国际人士,纷纷对中国在绿色发展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在绿色发展领域不懈努力,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近年来,中国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指导原则,全力推动生态环境朝着持续改善、全面改善和根本好转的方向发展。如今,一幅美丽中国的画卷正徐徐展开,展现出勃勃生机。
在长江源头沱沱河畔,日本导演竹内亮被眼前的一幕深深打动。志愿者们认真地将捡回来的垃圾分类研究,详细地对垃圾包装所属品牌进行归纳整理,然后将这些信息反馈给相关品牌商,以此推动包装材料的革新。竹内亮通过拍摄纪录片剧场版《再会长江》,对中国生态环境的改善有了更为深刻的感受。他表示:“10多年来,长江水变得更加清澈,周边环境愈发美丽,江豚的数量也明显增加。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国民众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而且数字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治理当中。”
芮悟峰曾两度出任德国驻上海总领事,在中国工作生活了20余年,他亲身见证了中国城市的绿色蝶变。“我曾去过拉萨,那里湛蓝的天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芮悟峰满怀期待地表示,希望德中两国能够进一步加强在生态环保领域的合作,携手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曾在中国生活多年的沙特利雅得政治和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阿卜杜勒·阿齐兹·沙巴尼感慨地说:“在中国,绿意盎然的花园随处可见,它们为城市增添了灵动之美。中国在绿色发展领域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并且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他还指出,“中国大力发展绿色技术,通过绿色转型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正逐渐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那么,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效果为何如此显著呢?走访过中国多个县市的非洲碳交易所董事韦斯利·道格拉斯找到了答案。他认为:“中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环保指标,政府所辖区域内的企业受到严格监管。”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同时,中国还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确保了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快速有序地展开。
“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仅在中国深入人心,还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走向了世界,并取得了生动、具体的实践成果。
在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项目的防波堤上,天然珊瑚大量生长,各种鱼类在珊瑚边自由自在地觅食。科伦坡港口城项目电气工程师顾问桑吉瓦介绍说:“斯中两国共建的科伦坡港口城项目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高度重视环境可持续性,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修建港口城运河,通过自然方式净化城市用水。”桑吉瓦曾在上世纪80年代到中国留学,2017年、2022年又两次来华参加活动,见证了中国绿色发展取得的成就。他称赞道:“中国不仅推动本国可持续发展成效显著,还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科伦坡港口城项目得到了充分践行。”
2024年11月,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全面锁边“合龙”,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防沙治沙史上的绿色奇迹。在治沙的同时,当地还发展起了特色经济植物种植,带动了农民增收。阿克苏的苹果林硕果累累,于田县的玫瑰花基地花开遍地。此外,沙漠边缘还发展起了养殖业,珍珠贝、罗氏沼虾、大螃蟹等养殖项目为治沙致富开辟了新路径。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局局长瓦莱丽·希基表示,对各国来说,中国治沙故事是展现如何更好发展的典型案例,这样的案例让世界看到了未来的图景,以及实现这一图景的路径。
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并非是一道“单选题”。曾多次访问中国的秘鲁国立圣马科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卡洛斯·阿基诺表示:“中国在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制造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秘中两国在上述领域开展合作大有可为。最近,一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顺利抵达钱凯港,我相信这将为秘鲁绿色交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带动全球许多绿色项目的实施,拉动了共建国家绿色产业发展”
在绿色转型发展的道路上,中国始终与全球南方国家携手同行,是他们的同路人。
为了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中国积极行动,展现出了大国担当。中国推动成立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了53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并开展了一系列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携手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2022年12月,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了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2024年10月,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期间,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的首批9个小额项目获得通过,为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持,为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贡献了重要力量。
中企投资建设的德阿风电项目每年为南非供应稳定的清洁电力约7.6亿千瓦时;卡鲁玛水电站助力乌干达成为区域电力供应枢纽;索西安地热电站提升了肯尼亚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风电、地热、太阳能等绿色技术合作,助力非洲国家实现了能源转型。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评价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了全球许多绿色项目的实施,拉动了共建国家绿色产业的发展。”
“同为发展中大国,印尼和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转型和发展绿色技术方面,拥有广泛的合作空间和共同利益。”印尼总统大学国际关系学副教授哈里安托·阿里奥迪古诺表示,近年来,印尼和中国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合作成果。例如,中企承建的印尼装机容量最大的陆地光伏电站项目——卡拉旺100兆瓦光伏项目,为当地提供了清洁能源,减少了对传统燃煤发电的依赖。
巴基斯坦议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秘书处全球发展倡议小组顾问沙基尔·拉迈对中国在绿色发展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中国新能源产业在提高发电效率、发展新型储能以及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全球普及新能源发电基础设施打下了重要基础。中国不断从绿色发展中寻找发展机遇和动力,“值得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全球南方国家学习”。
新时代中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国内生态环境治理上成效显著,民众环保意识增强,政府监管严格,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众多绿色项目,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获得国际广泛认可,展现了大国担当,成为全球南方国家绿色发展的榜样。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6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