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实体药店行业,深入剖析其当前面临的困境,包括市场竞争激烈、闭店率上升、销售额下滑等问题。同时详细探讨了药店为求生存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拓展非药品业务、尝试“去医保化”以及发展即时配送服务等,并分析了这些举措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走在大街上,若问比奶茶店还密集的是什么,药店或许是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答案。数据为证,早在2023年,全国持证药店的数量就达到了66.7万家,而奶茶店仅有51.5万家,药店数量远超奶茶店。前几年,由于医药分离制度的推行、药店开业门槛降低以及民众用药需求的不断增长,零售药店如雨后春笋般扎堆生长。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早期发展红利逐渐消失,加上线上医药零售的迅猛爆发,这六十多万家药店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拥挤。有报道称,2024年约有4万家药店关闭,行业闭店率达到5.7%,高于2023年的3.8%。同时,2024年上半年药店店均销售额同比下滑10%,其中72%的门店生意出现下滑,预计未来仍有20%的中小药店会被淘汰。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不想坐以待毙的药店该如何自救呢?或许“卖药”早已不再是稳赚不赔的好生意,整个医药零售赛道都在想方设法开辟新的天地。
2024年1月至7月,实体药店的经营状况着实堪忧。平均每日每店的销售额不足3000元,一些没有医保资质的小型药店日均销售额连1000元都达不到。再加上电商价格战、集中采购、线上医保试点以及一键比价等因素的影响,本就客流量减少、利润下降的实体药店更是苦不堪言。
为了挽救这岌岌可危的局面,各大药店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例如,一心堂在去年上半年继续加大彩票业务的投入,累计销售彩票6562万元;益丰药房开设了生鲜零售、中药养生、农产品零售等业务;漱玉平民增加了美妆业务,其美丽事业部已有400多个SKU;老百姓大药房增加了普通食品、个人护理和生活用品类商品的占比。
除了传统的药品销售,美妆、个护、保健品甚至生物制品都成了药店的“新希望”。在2024年整个医药零售行业销量下降的背景下,生物制品却实现了正向增长,涨幅一度高达15.9%。像火遍全球的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带动品类同比增长超过一倍,至今热度仍在攀升。2024年上半年,美团上的医美消费订单同比去年同期增长43%。这些新兴的零售业务或许将成为革新实体药店未来走向的主要推力。
目前来看,一些药店品牌已经证明了这种多元化业务模式的可行性。漱玉平民的美妆业务在2024年同比增长20%;老百姓2024年前三季度,非药品的毛利率高达39.53%。海外药妆店的成功也为国内医药零售提供了新思路。以日本的药妆店为例,公开资料显示,在日本药妆店的销售规模中,最大的商品类别不是药品,而是食品和其他品类,约占比28%;其次为家庭护理品,约占比22%;美容护理产品与OTC药品分别为18.1%和18%。有些国外药店连锁巨头甚至可以通过多元化商品结构,成功将非药品类销售额提升至总收入的60%-70%。正如日本药妆店之父松本清所言:“药店不应只卖药,而应成为解决生活不安的据点。”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实体药店的业务占比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连锁药店的主要盈利来源还是药品。比如去年上半年,一心堂医药产品外的其他产品及其他业务收入合计8.24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比例仅为8.85%;健之佳的便利零售业务收入为1.89亿元,仅占总营收的4.23%。而且,卖了那么多年药的实体药店骤然转向其他业务,短时间内难免会生疏。例如,想要卖生鲜水果的益丰药房,其生鲜损耗率一度高达8%。在资质方面也需要重新审核,2024年山东省仅30%药店获批可销售医疗器械。此外,消费者一时半会也很难改变对药店的刻板印象,在他们心中,药店依旧是药品零售地,而非其他。中康产业研究院调查显示,2024年,实体药店的经营环境日益严峻,药品品类全年增速预计仅2.9%,含非药在内的全品类也基本暂停增长。这意味着,当整个消费环境出现大转变,药店无论卖什么,都是一场充满挑战的冒险。
实际上,药店大量铺设非药品业务,与去年持续发酵的实体药店“去医保”大潮紧密相关。2025年开年,山东、云南、内蒙古多地再次出现药店主动终止医保定点协议的现象。当然,大部分药店去医保化并非完全脱离医保体系,而是指药店通过降低医保销售占比,转向非医保产品和服务。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应对医保收紧带来的监管成本,二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利润。这两年,不断“试探”医保局底线的实体药店终于迎来大规模清算。大参林药店、老百姓药店均曾因医保违规被处罚过。头部药店“带头”越线,让医保局不得不加大监管力度。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仅2024年检查的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的数量,就超过了过去5年数量的总和。去年上半年,医保部门又推行了飞检、药品追溯、信息采集等一系列促进药店合规经营的举措。
在层层监控下,原本高度依赖医保的实体药店,索性选择“去医保”。那么,脱离医保系统,对药店而言是好事吗?一方面,不再有监管压力的确能提高药店的自主经营能力。而且,不少药店曾被医保结算回款周期困扰过,据悉,药店正常的医保结算不超过30天,但有些地区少则两三个月、多则大半年,一些规模稍大的连锁经常要垫付资金,影响了正常运营。另外,“集采”药品“零差价”销售导致大批药店的经营利润被压缩,非医保产品占比的提升无疑是提高利润的最佳办法。中康CMH调研显示,80 - 150元价位的非医保健康产品需求年增长19%。健之佳就是典型的例子,这家医药连锁集团已经逐步发展为药店、药妆、便利店、健康广场、中医馆、诊所、体检中心多种业态一体的健康综合体。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67.35亿,净利1.01亿。2022 - 2024年第三季度末,实体门店营业收入金额持续增长,医保结算收入金额呈持续下降态势。医保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由2022年的52%下降至2023年的47%,再下降至2024年1 - 9月的44%。
但“去医保化”真的那么容易吗?不可否认,消费者习惯医保支付,一旦药店终止医保定点协议,客流和销售额势必会下降。调研显示,70%消费者会因“无法刷医保”放弃购买非必需药品,“北京普惠健康保”披露的数据里,近一半投保人选择用医保个账支付。甘肃某县域药店医保支付占比高达78%,2024年河南某药店因退保导致月销售额下降40%。时至今日,线上医保支付试点让消费者对医保的依赖程度只增不减,2024年医保线上支付覆盖城市从6个暴增至40余个,广州24家试点线上医保药店月均销售额增长45%,而周边非定点药店客流量下降27%。还有一点,医保产品与非医保产品占比调整意味着药店需要重构供应链,但中小药店议价能力弱,而2023年公立医院销售额超10亿的非医保品种共有12个。若是完全脱离医保体系,药店的合法性与专业性还会被消费者质疑。种种迹象显示,到底去不去医保,这个让整个医药零售赛道思考良久的问题,至今依然是个两难的抉择。
在街头巷尾,药店的数量越来越多,甚至超过了奶茶店。但现实是,走入线下门店去买药的消费者却并不多,他们更愿意用手机下单,享受即时配送的便利,尤其是在夜里。艾媒咨询指出,有近9成的受访者有在夜间生病或用药经历,但超6成人遇到过夜间买药难、买药不便,同时有8成以上用户希望能够在外卖平台买药。实体药店想要继续生存,线上的即时配送或许可以成为出路之一。
根据米内网预计,到2030年零售药店O2O的规模占实体药店的份额将升至19.2%,如果线上医保全面开放,2030年零售药店O2O的规模占实体药店的份额将升至32.1%。这种预测并非空穴来风,毕竟这两年,即时配送大有渗透到本地生活方方面面的架势,实体药店也终于跟着分了一口甜头。早在2022年底,就有超18万家零售药店加入医药O2O,占全国零售药店总数近1/3,截至2024年6月末,O2O直送门店药品市场规模达48.4亿元,销售规模同比增长21%。换而言之,线上医药零售的崛起非但没有压制线下药店,反而为其在清冷的日子里提供了一丝曙光。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在医药电商赛道里,线上平台分为三种:一是以美团、饿了么、京东健康为代表的平台型企业;二是以老百姓、大参林等连锁药房构建的O2O平台;三是以叮当健康为代表的自营型平台。在这三种模式里,美团、饿了么、京东健康包揽大部分市场占有率。调查显示,在一众医药电商平台中,以上三家的使用率最高,基本都超过了30%。这就导致药店本身孵化的线上平台备受冷落,主流平台掀起的价格战又让实体药店在无形中充当了资本的“打手”。
坦白来看,医药电商价格战的激烈程度丝毫不逊色于整个电商市场。此前,京东健康推出“买药无门槛包邮”活动,参与的线下门店超过万家;美团买药多盒补贴、爆品直降、上线“平价好药1元起”专区。一直以来,线上与线下的药品售价本就存在巨大差异,线上价格战直接“压榨”了线下药店的微末利润。九派新闻报道,一盒标价27元的活菌颗粒,在扣除补贴优惠、管理费、骑手跑腿费、服务费后,到手收入只剩14元,比进价还低。如果盲目跟从价格战,又与实体药店“导购为主”的经营模式相互矛盾,甚至还会进一步降低客单价。中康科技数据显示,药店的客单价为69元,医药O2O的客单价为35元。线上零售虽让药店不再门可罗雀,但在赚钱一事上,助力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可想而知,等线上医保全面开放,比价系统进一步成熟,实体药店能在互联网中吃到的红利,恐怕就更少了。
本文全面剖析了实体药店当前面临的困境,包括市场竞争激烈、闭店率上升、销售额下滑等。为了生存,药店尝试了拓展非药品业务、“去医保化”和发展即时配送服务等举措。然而,这些举措都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业务转型生疏、消费者刻板印象难改、医保依赖问题以及线上价格战冲击等。实体药店在变革与转型的道路上充满了不确定性,需要谨慎权衡各种利弊,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6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