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带领读者走进钦州市钦北区宫保街的冯子材故居,探寻冯子材这位英雄的传奇人生,展现其如树般的多种品质,还介绍了钦州其他英雄豪杰,以及钦州弘扬英雄精神的举措,最后提及平陆运河建设与英雄精神传承的关联。
冯子材故居。陆敏 黄开碧 摄
当历史的硝烟逐渐消散,在一个春意盎然的午后,我们怀着崇敬与好奇,踏入了钦州市钦北区宫保街的冯子材故居,试图揭开这位南疆耆将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
故居门前,一湾碧水悠悠流淌,几株老树静静地伫立着,共同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与那气派威严、尽显锋芒的刘永福故居不同,冯子材的故居更像是一位隐于山林的长者,质朴而低调,散发着一种内敛的气质。
缓缓走近大门,一副对联映入我们的眼帘——“大树家声,凌云世泽”。这里的“大树”,指的是东汉开国名将冯异。史书中记载,冯异战功赫赫,却为人谦逊异常。每次论功行赏的时候,他总是默默地坐在树下,因此被人们尊称为“大树将军”。而冯子材,字楠干、号萃亭,这些名号皆与树相关。时光流转,千年之后的今天,他也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他无愧于又一位“大树将军”的美誉。
跨进故居大门,一片开阔的演兵场展现在眼前。演兵场正中央,矗立着由钦州籍著名雕塑家、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曹崇恩创作的冯子材半身像。雕像中的老人,面容坚毅而果敢,目光望向辽阔的长天。仿佛穿越了百年的光阴,他依然在深沉地思索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石像的后方,便是主屋。这是当地传统的“三排九”式建筑,有着独特的布局。它由三进院落组成,每一进都有三间大屋,而每间大屋又包含三个房间。从空中俯瞰,九间大屋横排纵列,整齐有序,宛如士兵们列阵一般,气势恢宏。大屋的装饰十分朴素,灰墙素瓦,没有过多的雕琢。这正如同史书中所描述的冯子材——“治军四十馀年,寒素如故”,保持着一种质朴纯粹的品质。
主屋内,常设着冯子材生平事迹展。在这里,丰富的史料和珍贵的实物,如同一位位无声的讲述者,将冯子材的故事娓娓道来。透过它们,一位如参天大树般伟岸的英雄形象,在我们心中愈发鲜明。
他是树高根深、砥柱中流的擎天之树。当年,他临危受命,面对李鸿章等人“将老兵嫩”的质疑,他义正言辞地以“四能战”慨然作答:“人老节坚,久经沙场,能战;胸存正义,腹有远谋,能战;赤胆忠心,保土安民,能战;众志成城,牛犊驱虎,能战!”为了国家和民族,他毅然抬棺出征,那份热血与壮志,即便跨越了漫长的岁月,至今仍令人荡气回肠。
他是坚韧顽强、老而弥坚的常青之树。清史中这样形容冯子材:“躯干不逾中人,而朱颜鹤发,健捷虽少壮弗如。”镇南关大战之后,他又肩负起镇守云、桂、粤多年的重任,像一座坚实的堡垒,牢牢地守住了祖国大西南的防线。直至86岁高龄,他逝于军中。作家谢凤芹在《国柱冯子材》一书中感慨道:“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姜子牙,没有哪个军事指挥官年近八十还亲自上前线打仗。”
他是高风亮节、襟怀磊落的君子之树。中法战争结束后,刘永福率军归国。由于黑旗军曾经反清,一些人心中仍对他们存有偏见,视之为“匪”。然而,冯子材却展现出了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他修书力邀刘永福回钦定居,并在信中诚恳地写道:“人云一山不藏二虎,君祈莫信……夫惟英雄敬英雄。”他还与刘永福相约,两人一居南、一居北,共同守护家乡。这一磊落之举,让钦州的历史从此多了两颗闪耀的将星。
正如作家谢凤芹所说:“事实上,除了冯子材、刘永福之外,钦州历史上还涌现过众多的英雄豪杰。”唐代名相姜公辅、岭南文豪冯敏昌都在这里出生成长,陶弼、岳霖、林希元、齐白石、黄兴等仁人志士也在此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佳话。这些风流人物,犹如参天之树,汇聚在一起,蔚然成林,荫庇滋养着这片充满传奇的土地。
如今,劈山而来的平陆运河,将钦州推向了向海图强的时代潮头。在逐梦江海的征程中,钦州更需要胆魄和勇气。而钦州也在厚植文化土壤,积极弘扬英雄事迹,让更多的英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抽枝展叶,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据钦州文广体旅部门的数据显示,近年来,钦州精心打造了8条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旅游线路,深入挖掘了28处红色遗(旧)址,并在钦州老街设置了26个革命遗(旧)址二维码导览系统。“英雄故里”的城市名片,正愈发闪亮。
在钦州老街,沿着钦江悠然漫步,我们可以看到冯子材出生成长的沙尾街故居、小董起义群英雕像、岳霖雕像、黄明堂雕像、刘永福故居……一处处镌刻着历史记忆的遗迹,如同璀璨的珍珠,串珠成链。它们在平陆运河沿岸构筑起了一座弘扬英雄精神的文化地标。
如今,日新月异的运河建设,正在书写着新的传奇。而跨越时空的英雄精神,也将在奔腾不息的运河中传承不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报纸版面截图。
本文通过走进冯子材故居,展现了冯子材如树般的多种英雄品质,介绍了钦州历史上众多英雄豪杰,阐述了钦州弘扬英雄精神的举措。同时指出平陆运河建设与英雄精神传承相互辉映,英雄精神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激励钦州不断向前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5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