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介绍了水利部在此召开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现场推进会议的情况。详细阐述了主题展览展示的科技成果及设备,说明了矩阵建设的内涵、进展,大藤峡水利枢纽的监测感知体系以及水利部的任务目标。
在初春时节,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呈现出一幅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的壮美画卷。近日,水利部特意在此召开了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现场推进会议。来自全国水利行业的约200名代表和专家汇聚于此,共同交流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建设的进展情况以及宝贵的经验做法,旨在为提升水利新质生产力注入全新的动力。
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在这初春时节的大藤峡水利枢纽,会发现一场极具科技含量的展览正在这里上演。“培育水利新质生产力、助力珠江高质量发展”先进设备设施主题展览就设置在那巍峨壮观的大坝之上。在展览现场,集中展示了由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牵头设计、联合开发的众多科技成果和先进设备。其中,被誉为水利监测“天空之眼”的卫星遥感技术,正不分昼夜地对枢纽区、库区以及下游河道进行着全天候的动态监测。在雨水情预报方面,雨水情监测预报的“三道防线”也在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那小型化测雨雷达,它高度仅有1.7米,重量还不到500千克,却可以在车载等多种平台上进行灵活部署。在实现小型化的同时,它还保证了与标准型雷达相同的探测精度,并且能够与固定架设的雷达进行组网,从而实现精细化的滚动预报。这一个个生动的应用场景,充分展示了水利部门在矩阵建设中所蕴含的高科技含量。而水库运管矩阵特色的数字化应用成果,也正致力于提升水库运行管理各项工作的效能。
据现场了解到的信息,构建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是水利部党组安排部署的一项重点工作。这个矩阵的内涵是一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水库运行管理各个方面的系统性管理模式。自2022年11月以来,水利部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各地以及各有关单位也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使得矩阵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截至目前,已经有329座试点水库和65个试点区域,各项业务的总体完成率分别达到了78.4%和73.3%。
2023年11月,大藤峡水利枢纽被列入水利部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建设试点。到了2025年,全面运行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初步构建起了“天空地水工”一体化全要素全天候监测感知体系,并且在防洪、航运、发电、补水压咸、水生态等多个方面持续发挥着巨大的综合效益。
在大藤峡水利枢纽的日常运行中,科技的力量无处不在。我们可以看到机器人正在对大坝廊道进行巡检,重点监测裂缝、渗水点、积水等情况。大藤峡公司枢纽中心副主任陈规划介绍说,所谓“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天”是指利用气象卫星、“水利一号”遥感卫星、北斗卫星等,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雨水情、库区和大坝安全信息;“空”是指在全国水利工程中建成了首个测雨雷达,还提前半年组网3台测雨雷达,并且运用无人机定期开展库坝区的巡查检查;“地”是指利用中国铁塔公司,实现了库区近200公里重点河段范围AI视频监控的全覆盖;“水”是指130个水文(位)站和1935个雨量站全过程监测预报洪水演进,运用无人船开展库容曲线复核,确保15亿立方米防洪库容的安全;“工”是指枢纽水工建筑物安装了超4000套(支)监测仪器,能够全天候监视评估大坝的安全性态,并且搭建了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实现坝区重点区域的实时巡查。
水利部运行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水利部将紧紧锚定任务目标,计划到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矩阵试点工作,到2030年全国矩阵基本建成。
本文围绕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展开,介绍了水利部在此召开的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现场推进会议。阐述了主题展览中的科技成果,展现了矩阵建设的阶段性成效,详细说明了大藤峡水利枢纽“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及其效益。最后明确了水利部完成矩阵试点和建成全国矩阵的目标,凸显了我国水利行业在提升水库运行管理水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坚定决心。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5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