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3·15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讲述中国银行天津市分行聚焦近期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剖析涉及取现环节的诈骗手段,通过案例展示诈骗过程及危害,并给出风险提示,以守护金融消费者财产安全。
在“3·15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到来之际,为了切实守护广大金融消费者的财产安全,中国银行天津市分行将目光聚焦于近期频繁发生的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特别是针对其中涉及取现环节的诈骗手段,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及时发布了风险提示,希望广大金融消费者能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切实增强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共同筑牢金融安全的坚固防线。
一、近期电信网络诈骗高发类型
(一)“共享屏幕”类诈骗:不法分子常常以“信用卡额度提升”“退费理赔”等为诱饵,诱导消费者下载视频会议软件,然后开启“共享屏幕”功能。一旦开启,他们就会实时窃取消费者的银行卡号、密码以及验证码等重要信息,进而盗取资金。
(二)“AI 换脸拟声”类诈骗:诈骗分子通过伪造亲友、公检法人员的音视频来骗取消费者的信任。他们会以紧急用钱、配合调查等理由,诱导消费者进行转账或者提供账户信息。更有甚者,利用 AI 技术合成受害者亲属的视频,谎称亲属因事故需要赔偿金,从而诱导消费者转账。
(三)虚假投资理财类诈骗:这类诈骗以“稳赚不赔”“内部消息”为噱头,吸引消费者在虚假平台进行投资。在初期,他们会返还一些利润,让消费者尝到甜头,然后就卷款跑路。还有的会要求消费者线下取现,购买黄金、虚拟货币等,以此来转移资金。
(四)网络游戏虚假交易类诈骗:诈骗分子会发布低价游戏装备、账号等信息,诱导玩家绕过正规平台进行线下交易。或者通过虚假网站收取玩家的保证金、手续费等。
(五)“线上诈骗 + 线下取现”新型组合骗局:诈骗分子以“投资返利”“配合调查”等为借口,诱导受害者到线下取现,然后通过网约车、快递等方式将现金转移,这种骗局的隐蔽性极强。
二、案例分享
客户兰某预约在中行某网点取款 90 万元。然而,银行工作人员在次日受理业务时,发现了诸多疑点。其一,客户的资金是在前一工作日晚间到账的,并且客户是外地人;其二,该客户的银行卡号与前期通报的涉案账户存在卡号号段相近、开卡地点一致、开卡时间临近等特点。虽然区反诈中心并未发现该卡及客户存在涉案信息,但网点负责人结合近期涉诈案件的特点,认为这笔业务存在众多疑点,于是决定继续进行核查。
在核查过程中,客户试图将资金转至他行账户进行取款,但银行工作人员以大额资金审核等理由稳住了客户。最终,公安机关介入调查,兰某承认了协助电信诈骗团伙的犯罪事实。此次,我行协助堵截的涉诈资金共计 140 万元。
在本案例中,犯罪分子利用兰某的账户接收诈骗资金,并试图通过银行取款或转账的方式将资金转移。根据《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规定,明知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仍提供支付结算帮助的,将承担刑事责任。
三、骗局的手段
(一)利用他人账户:诈骗分子会通过诱骗或者胁迫他人提供账户,或者利用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开设账户,将这些账户作为资金中转站。
(二)伪装资金来源:他们通过分散资金、频繁转账等方式,掩盖资金的真实来源和去向,从而增加警方追踪资金的难度。
(三)制造紧急取款需求:以各种理由催促客户尽快取款或转账,营造紧张的氛围,使客户在慌乱之中失去警惕性。
四、骗局的危害
(一)资金损失:消费者可能会因为协助诈骗团伙操作而被卷入诈骗案件,导致自身的资金被盗用或者被冻结。
(二)法律责任:即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协助了诈骗团伙,消费者也可能面临法律风险,甚至可能被误认为是诈骗共犯。
(三)信用受损:如果账户涉及诈骗行为,可能会导致个人信用记录受损,从而影响未来金融业务的办理。
五、风险提示
(一)核实资金来源:消费者在办理大额资金业务时,一定要核实资金的来源和去向,避免参与不明资金的交易。
(二)保护个人信息:不要随意提供个人银行卡信息,防止个人信息被非法利用。
(三)配合银行核查:银行工作人员在办理业务时可能会进行额外的核查和询问,请消费者积极配合,共同防范诈骗风险。
(四)及时报警:如果发现账户异常或者疑似诈骗行为,请立即联系银行和公安机关,避免资金损失。
(五)增强反诈意识:关注各类反诈宣传,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转账、取款要求。
金融安全无小事,我们要警惕“高收益”“零风险”等话术,守护资金安全需要从每一笔业务审查做起。如果遇到可疑情况,请拨打反诈专线 96110 或者向银行网点求助。
本文围绕电信网络诈骗展开,中国银行天津市分行针对近期高发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进行剖析,通过实际案例展示诈骗手段及危害,最后给出风险提示,提醒金融消费者增强防范意识,守护好自身财产安全。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5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