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目科技这家智能驾驶领域的公司所面临的严重财务困境,包括员工欠薪、社保公积金断缴等问题,同时深入分析背后的业务原因,如市场份额被挤压、技术停滞不前以及新业务的失败尝试,并且探讨这一事件对智能驾驶行业的警示意义。
在智能驾驶领域小有名气的纵目科技,近期被严重的财务问题所困扰,员工欠薪状况进一步恶化,这一情况在业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有内部员工爆料称,自2024年10月开始,纵目科技就进入了一种“低功耗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全体员工只能拿到最低标准的工资,而且发放还总是延迟。可是到了12月的时候,就连这最低的工资都没办法保证了,员工的社保和公积金也被迫中断缴纳。这对很多员工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那些背负着房贷、房租的员工,生活一下子变得十分艰难,处于孕期的女同事更是陷入了困境。有些离职的员工原本想着薪资证明可以当作“欠条”,现在也成了泡影。
在1月26日的全员大会上,纵目科技的CEO唐锐向员工们说明了公司的现状。他表示,公司正在和一家宁波的上市公司洽谈业务并购的事情。不过呢,收购方要在春节后的1 - 2个月才能完成尽调和资产评估。唐锐还透露,公司打算出售智能驾驶泊车业务,而移动充电机器人业务会保留下来。同时,他也在积极推动老股东的融资事项,只是很可惜,没能在春节前引进资金解决员工的社保问题。
唐锐无奈地说,公司的账户目前已经被封存了,就算有局部的汇款进来,也不能用来给员工缴纳社保。他建议,如果员工想要社保公积金不断缴的话,可能需要先离职然后自己去补缴。这个建议让员工们的压力变得更大了。
纵目科技是2013年由美籍华人唐锐创立的,一直专注在环视辅助驾驶算法和软件领域。由于在智能驾驶泊车这个细分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所以在行业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像理想汽车、赛力斯、长安汽车等知名车企都在它的客户名单里。但是,最近这几年,随着车企自己研发智驾的比例越来越高,纵目科技的市场份额就被逐渐挤压了。
据员工反映,从2023年开始,纵目科技就不断丢失大客户订单。比如说赛力斯旗下的问界品牌,早期的泊车方案都是纵目科技提供的。可是随着华为和问界合作的深入,问界的智驾已经全部切换成华为的方案了。现在,纵目科技只剩下长安汽车等为数不多的大客户了,而且这些项目的稳定性也面临着挑战。
纵目科技陷入困境的背后,其实是它技术栈停滞不前的问题。有员工说,公司的泊车技术好像还停留在2022年左右的水平,缺乏创新。虽然公司也有行车 - 泊车一体的方案,但基本上都是和做行车的智驾公司联合拿项目。在技术升级的岔路口,纵目科技的管理层选择了自动驾驶充电机器人这个新的业务方向。
然而,这个新业务并没有能够挽救纵目科技的衰败局面。据员工透露,充电机器人业务单车成本很高,而且要投入大量资金才能实现规模量产。并且,在探索机器人落地运营的时候,纵目科技有时候还会免费给场景方使用,这就进一步加重了公司的资金压力。
现在,纵目科技的员工们面临着很艰难的选择。一部分员工已经对公司启动了仲裁流程,想要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更多的员工则是希望公司的并购事宜能够顺利进行,这样至少能够拿到被拖欠的薪资。
纵目科技的遭遇,就像是给智能驾驶行业敲响了一记警钟。在智驾技术朝着AI、大模型方向快速发展的今天,智驾公司的技术进化速度和资源壁垒会决定它们的生死存亡。只有快速发展,才有可能不被车企吞并。
而且,纵目科技的这个例子也告诉我们,企业在拓展新业务的时候,必须要充分考虑盈利模式和资金压力。不然的话,一旦新业务不能按时带来收益,反而可能会拖垮整个公司的运营。
纵目科技能否走出困境,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但不管怎样,这件事情都会成为智能驾驶行业发展史上一个深刻的教训。
对于智能驾驶行业的从业者来说,这件事情也提醒他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实力和竞争力,这样才能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纵目科技面临财务困境,员工欠薪、社保断缴等问题严重。背后原因包括市场份额被挤压、技术停滞和新业务失败等。这一事件对智能驾驶行业有警示意义,从业者需提升自身竞争力,企业拓展业务要谨慎考虑盈利和资金压力。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