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级养老机器人赛道蓄势待发,难题几何?

本文聚焦我国养老现状及养老机器人的发展情况。首先阐述了我国日益沉重的养老负担和养老服务行业存在的问题,凸显“养老焦虑”;接着介绍养老机器人成为市场风口,企业纷纷涌入且国际标准发布;然后指出人形机器人跨界到养老领域面临的技术、推广等门槛;最后探讨养老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的距离和各方的期待。

万亿级养老机器人赛道蓄势待发,难题几何?

(一)养老焦虑:现实需求催生养老机器人希望

当下,社会上对于养老的呼声愈发强烈,而这呼声的背后是强烈的现实需求。截至2024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了3.1亿人,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比高达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也有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而且,根据《中国养老服务蓝皮书(2012—2021)》的预测,到2030年,我国失能和半失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1亿人。

日益沉重的养老负担,特别是长期照护这一突出难题,给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养老服务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难点痛点问题,比如服务质量不高、区域发展不均衡以及专业人才缺乏等。这些因素相互叠加,使得社会上的“养老焦虑”现象逐渐凸显出来,甚至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而养老机器人的出现,就如同黑暗中的一丝曙光,为打破当前的养老困局带来了新的希望。

(二)市场风口:养老机器人产业蓄势待发

养老不仅是民生所需,也成为了市场的一个风口。

万亿级养老机器人赛道蓄势待发,难题几何?

图为泰山景区投入使用的登山助力外骨骼机器人。新华社发

在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一些企业已经在养老机器人领域深耕多年。例如,今年春节期间,泰山景区投入使用的登山助力外骨骼机器人就来自深圳。这款机器人融合了先进的传感网络及动力控制系统,能够敏锐地捕获人体行走的微动作,并跟随人体运动提供同步助力,让用户可以自如掌控。如今,养老机器人产业有望迎来爆发式的发展。

面对这一万亿级的市场赛道,越来越多的企业争相涌入。外骨骼机器人、“管家”式陪伴机器人等各类养老机器人纷纷涌现。值得一提的是,日前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这为各类养老机器人的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等提供了基准。这一举措标志着养老机器人领域从概念探索阶段迈向了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也将进一步引领打造养老机器人产业的新赛道。随着政策的不断落地、企业的持续“加码”以及各方的大力“加持”,养老机器人赛道正蓄势待发,这也让各方对养老机器人的大规模量产充满了期待。

(三)跨界难题:人形机器人面临多重门槛

万亿级养老机器人赛道蓄势待发,难题几何?

然而,人形机器人要从扭秧歌、前空翻等舞台表演领域跨界到养老、康养领域,并非易事,面前还存在着不少难题。分析指出,当前养老机器人仍需要跨过几大门槛。

首先是技术门槛。目前的机器人主要还是从事简单重复类劳动,在复杂场景下的自主决策、环境感知、人机自然交互、情感理解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次是推广门槛。相对于其他智能陪护产品,人形机器人目前价格较高,就像是一个“奢侈品”。只有把价格降下来,才能真正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此外,一些隐私保护、人文关怀等相关问题也不容忽视,这些问题同样会影响养老机器人在养老、康养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四)走进万家:多方期待养老机器人落地

今年被称为我国养老机器人产业化元年,那么,养老机器人距离走进千家万户还有多远呢?

万亿级养老机器人赛道蓄势待发,难题几何?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需要五年,有人觉得要八年。还有一些地方虽然没有明确给出时间,但一直在默默布局。从上海发布“养老科技”重磅政策,到西安提出“鼓励支持养老服务机构根据需求引进科技助老产品”,再到成都发布首批医疗康养领域机器人需求清单,各地都在积极推动养老机器人的发展。大家都期待着在多方合力之下,养老机器人能够早日“飞入寻常百姓家”,不断增进老年人的福祉,让“幸福晚年”“智慧晚年”的美好图景成为现实。

本文围绕我国养老现状和养老机器人发展展开,指出养老负担重、行业问题多导致“养老焦虑”,养老机器人成为市场风口且有国际标准推动发展,但人形机器人跨界面临技术、推广等门槛。各地积极布局,期待多方合力让养老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5368.html

(0)
Daniel AdelaDaniel Adela
上一篇 2025年3月14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