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领衔的国际古生物团队在新疆发现约2.52亿年前的“生命绿洲”,介绍了该区域在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期间的独特情况,包括植被状况、气候特点等,并说明了相关研究成果的发表情况。
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了解到,由该所牵头的一个国际古生物研究团队,有了一项令人瞩目的新发现。他们在我国新疆地区,找到了一片大约形成于2.52亿年前的“生命绿洲”。在二叠纪末那场惊心动魄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中,大部分地区都遭受了重创,陆地植被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然而,这片位于新疆的特殊区域,却像是一个世外桃源,并未出现明显的陆地植被大灭绝现象。它宛如一个温暖而安全的港湾,成为了多种动物的生命“避难所”,庇护着众多生物度过了那场可怕的灾难。
研究中发现的松柏类树干化石(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供图)
此次,研究团队把目光聚焦在了新疆吐哈盆地西缘。在这里,他们发现了一批极其珍贵的化石,这些化石就像是一把把钥匙,为我们揭开了大灭绝期间那片神秘“生命绿洲”的面纱。从化石证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大灭绝事件发生前的16万年,一直到事件发生后的16万年这段时间跨度里,该区域对应的地层中保存着大量的松柏类树干和蕨类茎秆化石。这清晰地表明,在那段漫长的岁月里,这里始终生长着郁郁葱葱的临水松柏林和茂盛的蕨类植物,仿佛是大自然精心守护的一片绿色家园。更让人感到惊喜和意外的是,地层中保存的99种植物孢粉化石,其中有55%看似是“消失”了,但实际上只是“暂时迁出”。就好像它们只是暂时离开了这个地方,去寻找更适宜的环境,最终真正灭绝的植物不超过21%,这个比例远远低于全球同期的水平。
研究区域二叠纪末大灭绝前(a)、大灭绝期间(b)和大灭绝后(c)陆地景观复原图。(杨定华绘)
那么,为什么在那场席卷全球的大灭绝期间,新疆的这片区域能够成为一片独特的“生命绿洲”呢?科研人员刘锋对此做出了解释。原来,科研团队通过对古土壤基质的成分进行细致分析后发现,在二叠纪末大灭绝前后,该区域的年降雨量大约为1000毫米,常年保持着半湿润的气候,不过也伴随着季节性的干旱。即便在大灭绝时期,火山喷发导致全球气候急剧变暖,极端环境肆虐,但是这片区域的局地气候却如同一个神奇的“恒温箱”,始终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它就像一道坚固的屏障,成功地屏蔽了酸雨、紫外线辐射和有毒气体增加等致命影响,为这里的生物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生存环境。
“正是这样稳定的气候成为抵御剧变的天然屏障,为陆地植物、动物留下了一线生机。”刘锋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相关的研究成果已于3月13日发表在了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上,这无疑为古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增添了新的重要篇章。
本文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团队在新疆发现约2.52亿年前“生命绿洲”的研究。该区域在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期间植被受影响小,是动物的“避难所”。通过分析化石和古土壤成分,揭示其因稳定的半湿润气候成为抵御大灭绝的区域,相关成果已发表。这一发现有助于深入了解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及生物生存状况。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5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