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双减”背景下科学教育的发展,以巩义市第二高级中学为例,介绍了该校在科技创新教育方面的实践与成果,包括学生们取得的发明创造荣誉、学校的育人体系、课程设置等,还展示了师生的具体实践与未来规划。
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如何为科学教育的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成为了当下教育界关注的重要议题。而巩义市第二高级中学,无疑在这方面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
巩义市第二高级中学拥有不少发明创造“达人”。该校学生在科技创新领域可谓硕果累累,先后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49项;在河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斩获近200项荣誉;在全国科技创新比赛中荣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铜奖1项。高中生们广泛参与发明创造,结出了累累硕果,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
巩义市第二高中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教育,积极探索出了一套“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科技创新育人体系。凭借这一体系,学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荣获“河南省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实验校”“河南省科技活动特色学校”“萌芽赛道培育校”等多项荣誉。
走进市第二高中的通用技术实验室,你会看到老师正带领学生们进行木工、金工等加工操作。而在创客实验室里,学生们化身为“小小工程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将一个个奇思妙想转化为现实作品。像“智能矿洞救援车” “可打开吊顶综合逃生装置” “月球勘测卫星模型”等等,这些令人惊叹的作品就是他们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该校通用技术教师靳盼盼介绍说:“在每周的通用技术课上,我会着重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鼓励他们积极去发现身边存在的问题。对于那些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我会利用活动课时间,对他们进行单独辅导,鼓励他们把科技创意变成现实作品,参加比赛或申请专利。每学期,我们还会组织学生去河南省科技馆等科普场馆,参加科普研学活动,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2301班学生宋佳霖展示了自己制作的卡车扇叶型轮毂吸尘装置。他介绍道:“该装置主要运用了压强差原理、沉降原理,通过车侧的扇叶形轮毂将道路上的灰尘随空气卷起,一起吸入吸尘腔内,达到净化公路空气的目的。该装置在2023 - 2024学年全球发明大会中国区获得全国总决赛三等奖,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今后,我会继续将科学技术知识应用于创新实践生活中,用创新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据悉,近年来,市第二高中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不断创新教育方式,通过多种实践活动来推动科学教育的发展。学校开设了《通用技术》课程,系统讲解技术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传授发明创造的实用方法与技巧,助力学生构建起对科技创新的初步认知框架。同时,还设置了进阶课程,如《创客教育》《科技馆研学课程》《科普基地研学课程》《校友讲堂》等,为学生带来多元启发,全方位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也正因如此,该校学生才能在各类科技创新比赛中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
巩义市第二高中党总支副书记、校长翟继伟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科技创新教育,邀请各行业校友开展科普讲座。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际科研项目和动手实践的机会,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培育更多优秀的创新人才。”
本文通过介绍巩义市第二高级中学在“双减”背景下的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展现了该校在科学教育方面的积极探索与显著成果。学校通过构建完善的育人体系、丰富课程设置、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取得了众多荣誉。未来,学校还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教育,为培养更多创新人才努力。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4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