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我国科普事业发展,在阐述其取得进步的同时,指出当前科普工作存在的短板,如供给匮乏、人才薄弱、主体单一等问题,并分别从丰富科普内容、培养科普人才、完善激励措施、构建全社会参与格局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强调做强科普事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得益于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有力推动,我国科普事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全国各地,科普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许多热门科技馆在节假日时更是一票难求,场面十分火爆,这充分显示出民众对科普活动的热情和渴望。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走出实验室,走进大众视野,成为备受瞩目的“网红”。不少科普博主凭借其专业的知识和生动的讲解,吸引了大量粉丝,成为网络上的流量大V。科普事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全民科学素质的显著提升。2024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了15.37%,与2020年相比,提高了4.81个百分点,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欣喜的进步。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近些年势头强劲的科技创新相比,科普这一“翼”仍相对较弱。目前,高质量的科普供给相对匮乏,难以满足大众对科普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科普人才队伍也较为薄弱,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待提高。此外,科普主体单一的问题也较为突出,主要依赖于科协、科研机构等少数部门,缺乏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进程中,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力度加快补齐科普工作的短板,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普工作,内容为王。在丰富高质量科普内容供给方面,尤其要关注针对大学生、青年科研工作者等科研队伍后备军的科普。这一群体是未来科技创新的“种子选手”,他们所需要的科普内容,并非传统的通识教育,也不是浅层的知识启蒙。而是对学科前沿、交叉领域、颠覆性技术的系统性认识,是能够穿透学科壁垒、衔接研究热点的“认知导航”。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加速涌现的当下,做好面向科研后备军的科普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值得欣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在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设置了国家大科学计划、新质生产力科普等活动,为公众提供了接触前沿科技的机会。中国科技馆围绕前沿科技科普,与科研院所、高校、科技领军企业等共建“科普创新实验室”,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推动科普工作的创新发展。未来,我们仍要重点研究如何更好地将前沿高阶科普深度嵌入科研人才培养链条,让知识传播与学术创新形成共振,实现科普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高质量科普需要高水平科普人才。目前,我国科普人员总量仍然偏少,特别是高层次的科普创作人才短缺。根据2023年度数据,我国科普专、兼职人员共216万人,其中科普专职人员仅29万人。为了加快科普人才培养,我们可以通过设立科学教育等专业、试点培养相关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等方式,提高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制度化水平,为科普事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对科普人员的激励措施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这方面,中国科协从2023年开始,面向中央单位试点开展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两年来,已有145人通过评审取得科普职称,这一举措很好地调动了科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下一步,我们要积极扩大试点范围,带动更多地方设立科普职称,畅通科普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让更多的人愿意投身于科普事业。
科普不是某个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努力推动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普格局,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科普的主角仍然主要是科协、科研机构等。虽然一些重要科普活动的参与单位很多,但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单位只是图一时热闹,没有建立科普常态化机制;有的甚至是为了应付差事,搞“挂名式参与”,缺乏真正的参与热情和实际行动。
新修订的科普法着重强化了全社会的科普责任。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加强对科普法实施效果的监督,推动科普工作由“软任务”变成“硬约束”。同时,要从完善评价考核机制、税收减免优惠等方面入手,激励高校院所、协会、企业、社会力量等积极主动参与科普,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动科普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唱响科普工作“大合唱”。
科普事业的发展,是一场与时代共进的征程。把科普这一“翼”做强做优,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良好风尚,就能更好助力科技创新的腾飞,让科技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本文先肯定了我国科普事业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取得的进步以及对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带动作用,接着指出科普工作存在的短板。然后从丰富科普内容、培养科普人才、完善激励措施、构建全社会参与格局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强调了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对科技创新的助力作用,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做强科普之翼,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4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