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安B站开讲地质课:科普开启全新篇章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退休教师李长安在B站开启地质课堂,分享他科普地质知识的缘由、未来科普方向、科普风格特点,以及他对人工智能时代科普的看法和在B站做科普的经历与规划。

在人们的传统认知里,黄金往往是价值高昂的象征,然而你可曾想过,有这样一种“石头”,它所蕴含的知识价值或许比黄金还要珍贵。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的退休教师李长安在B站上开启了别开生面的地质课堂,这一举措迅速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

李长安老师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感慨道:“没退休的时候,教学、科研以及社会工作占据了我大半生的时间。但科普一直是我心底的一个夙愿。地球科学知识与保护地球以及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像环保意识的提升、地质灾害的防治等都离不开它。然而,很多人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十分有限。如今退休了,我终于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普事业中。”过去,李老师常常在各地的现场进行科普工作,而如今借助互联网平台,科普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谈及未来的科普方向,李长安老师表示将与自己过去的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地质公园科普。中国拥有40多个世界地质公园,它们不仅是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观,更是地球演化的“活教材”。李老师计划以野外实地讲解的形式,将地质现象与科学知识巧妙结合,以此吸引公众关注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利用,以及与之相关的文旅发展。其二,与长江相关。他认为要做好长江大保护,必须依靠全民的力量。而全民保护的前提是大家要了解长江、认识长江,进而喜欢长江,最终自觉地参与到保护长江的行动中来。其三,以武汉为例,讲解山、水、城的关系。山是城市的骨架,水是城市的脉络。一个城市,从山可以看出它的魂魄,从水可以了解它的精神。山水与城市的文化和文明紧密相连。武汉是百湖之市,也是多山之城。李老师在担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期间,提出最多的提案和建议就是关于山水保护。近十年来,他的科研重点也在这些方面,手上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他打算将其做成一个科普系列,以此提升人们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性的认识。他还特别提到,自己在担任武汉市人大代表时,提案最多的就是保护湖泊,因为湖北是千湖之省,湖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未来,他准备围绕武汉的山水演化、生态功能等主题,制作一系列科普内容。

在李长安老师看来,互联网上的地质学应该更加“接地气”。他认为关键在于用怎样的语言去描述,既要保证知识的科学性,又要体现出趣味性,让大家觉得地学既重要又有意思。例如,他会用“地球的皱纹”来比喻山脉的形成,用“湖泊是城市的肾”来解释湖泊的生态功能。此外,在制作视频时,李老师还会邀请非专业的同事观看,从观众的视角进行模拟,确保没有地质学基础的人也能看得明白。当然,在追求趣味性的同时,科学性是不可逾越的底线,李老师表示必须确保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都经得起推敲。

对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李长安老师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如果比拼知识储备,老师肯定比不过AI。在科普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启发科学思维,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同时,在这个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今天掌握的前沿知识,明天可能就过时了。所以,教会学生逻辑思维、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比直接给出答案更为重要。他的这一观点在参加的学术活动中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老师发现自己的课件被学生上传到了B站,并且传播量还不错。经过进一步的了解,他发现B站是一个比较严谨严肃的网络平台,工作人员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站内的学术氛围也很好。于是,他决定亲自来到B站制作科普视频。在这个过程中,李老师自己也收获颇丰。他坦言:“在和网友们的交流中,我受到了不小的启发。”网友们指出他语言连贯性不足,这让他深刻体会到网络视频和课堂教学的差异。“现在的互联网观众都很挑剔,节奏稍微不对他们可能就不看了,这实际上对科普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他还打算开启直播,以弥补视频只能单向传播的局限。他理想中的地学科普是在野外实景中与观众进行“对话”交流,比如站在地质公园的悬崖边,一边欣赏景观、展示地貌,一边讲解其沧海桑田的变化演化。他认为这种沉浸式的科普体验能让知识更加生动。

本文介绍了退休教师李长安在B站开启地质科普课堂的情况,阐述了他科普的缘由、未来方向、科普风格及对人工智能时代科普的看法,还讲述了他在B站做科普的经历和后续规划。李老师以丰富的知识和独特的方式,借助互联网平台致力于地质科普,希望提升公众对地球科学的认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4310.html

(0)
WonderfulWonderful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