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城市轨道交通数智化发展,介绍了政策支持带来的积极推动作用,指出当前存在的技术、安全、人才等方面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突破核心技术壁垒、筑牢网络安全防线、完善人才梯队建设等解决策略。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一项重要工作部署,即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这一举措旨在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升整体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不久前,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运营技术和管理规范(试行)》。这份规范具有重大意义,它对全自动运行系统的运营管理和技术要求进行了全面且细致的规定。为数字化和智能化轨道交通建设搭建了坚实的技术平台,奠定了关键的技术基础。
在当下,城市轨道交通的数智化已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提升交通效率、优化民众出行体验的关键所在,更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同合作的重要支撑力量。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积极投身于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这种转型显著加速了城市交通领域的智能化进程,使得城市交通更加便捷、高效、智能。
政策的出台为城市轨道交通数智化提供了根本支撑。自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城市公共交通条例》明确国家鼓励新技术、新能源、新装备的推广应用。该条例还确立了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为推动城市公共交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遵循和保障。此外,《条例》中的安全要求贯穿城市轨道规划建设运营全链条,强化了法律效力,为实施安全管理提供了有力抓手,对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出行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城市轨道交通数智化发展的道路上,一些问题客观存在。例如,技术自主性不足,导致在核心技术方面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网络安全风险加剧,可能会威胁到轨道交通系统的稳定运行和乘客的个人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储备短缺,无法满足数智化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多措并举、协同发力,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向数智化方向发展。
首先,要突破核心技术壁垒。在新型城镇化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轨道交通的智能化升级已成为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要解决“卡脖子”关键问题,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提高智慧化设备自主化水平。针对信号控制、智能调度等轨道专属技术短板,建立垂直领域的创新联合体。由政府牵头成立轨道数智化技术研究院,专项攻关列车自动驾驶算法、轨道客流预测模型等场景化技术,优先推动国产系统与轨道供电、车辆定位等硬件的深度适配。制定“一城一策”的国产化替代清单,重点扶持轨道专用芯片、轨道边缘计算终端等关键部件研发。
其次,要筑牢网络安全防线。运营单位需在列车控制系统、行车调度中枢等关键环节部署智能监控装置,实时识别异常操作和潜在攻击。通过优化前后台协同机制,实现安全隐患从现场发现到指挥中心处理的快速联动,确保问题响应无延迟。监管部门需制定可量化的安全评估标准,将防护能力与企业运营许可挂钩,强化主体责任落实。通过组建专业网络安保队伍,定期模拟黑客攻击、病毒入侵等场景,锤炼应对突发事件的实战处置能力。对乘客个人信息、列车运行数据等敏感内容,采用先进加密技术,保障服务智能化的同时切断泄露渠道;在支付系统和权限管理中推广动态验证码、生物识别等身份认证方式,设置分级保护屏障。
最后,要完善人才梯队建设。紧扣轨道交通数智化对“交通 + 数字”跨界能力的要求,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院校开设轨道智能运维、轨道大数据分析等特色方向课程,课程设置直接对应列车健康诊断、轨道能效优化等实际业务模块。推动地铁集团与科技企业共建“轨道数智实验室”,将钢轨探伤机器人调试、站厅人流仿真等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实现技能训练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启用校企双导师制,通过联合攻关真实场景的技术痛点,促进知识体系与产业需求的动态适配。
本文围绕城市轨道交通数智化发展展开,阐述了政策支持下数智化的积极推进,同时指出技术、安全、人才等方面的现存问题,并从突破核心技术、筑牢网络安全防线、完善人才梯队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助力城市轨道交通更好地实现数智化转型。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4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