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就业歧视这一热点话题展开,介绍了人大代表的相关建议以及地方工会的举措,分析了就业市场现存的各类歧视性限制及其影响,强调打破就业歧视的紧迫性,并指出政府机关等应带头行动,还批评了部分机构“层层加码”的现象,呼吁将破除就业歧视的共识变为实践。
关注全国两会系列评论
▲3月5日,某地举行招聘会,求职者在招聘会现场与用人单位交流。图/新华社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如何打破就业歧视成为了备受瞩目的热点话题。就业,不仅是民生之本,更关乎着每一个求职者的切身利益和未来发展。
据央视新闻报道,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郑功成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他指出,要废除35岁的就业门槛,努力创造一个没有年龄歧视的就业市场。同时,他还建议修改相关法律,将反就业歧视纳入其中。无独有偶,全国人大代表蒙媛也建议“将禁止就业年龄歧视纳入法律”。这些建议一经提出,便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而在地方层面,据红网报道,3月8日,湖南省总工会发布劳动法律监督提示函。该提示函明确规定,在招录(聘)过程中,除个人基本信息外,不得进一步询问或者调查女性求职者的婚育情况;不得将限制结婚、生育或者婚姻、生育状况作为录(聘)用条件。这一举措无疑是为女性求职者在就业道路上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近年来,就业市场上的限制现象愈发严重,涉及年龄、婚育等诸多层面。其中,“35岁门槛”“不招已婚未育女性”“第一学历歧视”等隐性条件具有典型性。这些隐性条件就像一道道无形的屏障,始终制约着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影响着求职者的长远职业规划。
对于许多求职者个体而言,这些隐性条件的限制让他们无法对自身的职业规划作出合理安排。比如,一位35岁的专业人才,可能因为“35岁门槛”而失去了心仪的工作机会。而对于企业来说,受类似刻板印象的影响,也会在招聘中与很多有经验且年富力强的优秀求职者擦肩而过。在当前就业形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这些无理由的限制性条件,显然已经引起了广大求职者的不满和社会的关注。
从此次全国两会期间的讨论热度可以看出,针对类似的歧视性条款,社会层面已经形成了相应的共识。那就是无论如何,都要打破这些阻碍就业市场健康发展的歧视性门槛。同时,一些职能部门也有了相应的预期。据报道,3月9日,人社部部长王晓萍表示,要依法查处就业歧视等违法行为,保障劳动者就业权益。这表明针对就业歧视的共识也在职能部门中逐步形成。
在此背景下,打破各类就业歧视条款已经迫在眉睫。而要想切实打破就业歧视,将社会各界已经形成的共识落到实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应该起到带头作用,率先行动起来。
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建议,将公务员报考的年龄限制放宽至40岁至45岁,并合理调整其他社会性考试的年龄限制。这样的意见无疑值得相关方面加以考量。如果能从法律法规层面予以解除相应的限制,那势必可以进一步凝聚破除就业歧视的共识,同时也对落实层面有着不小的助益。
因此,社会公众也期待着,相应的公共机构能够逐一清理如“35岁门槛”“询问就业人员婚姻状况、生育状况”等常见的就业限制条件,起好带头作用。对于那些过时的、落后的规定,该清理的就及时清理,该调整的也及时着手调整,从而塑造更加友好的就业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从近年来一些单位的招聘要求来看,虽然不少企业在招聘中有主动打破就业歧视的动作,但一些机构尤其是具有公共属性的机构,不仅没有主动打破“35岁门槛”等限制性条件的魄力,反而在一些普适性岗位上进一步增加约束条件。例如,有单位就在招聘中明确,一些岗位如需报考,除了必须是应届生外,本科毕业生不得超过27岁,硕士研究生不得超过30岁。
这样的现象显然应该引起相关方面的关注。本质上,这些“层层加码”的限制性条件就是在“开倒车”,是典型的针对就业市场的“收缩性政策”。对于这样的限制性条件,相关方面更应该加大清理力度。必要时也应该抓一批典型案例,以指导或警示相关就业单位依法依规开展相应的工作,进而确保把共识变为实践。
总而言之,无论是“35岁门槛”,还是“调查应聘者婚育情况”,都不应该存在于正常的就业市场中。在当前严峻的就业环境下,以强有力的举措落实好社会各界有关于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的共识,确保就业环境更加公平、友好,是当务之急。
本文聚焦全国两会期间就业歧视热点话题,阐述了人大代表建议与地方举措,分析了就业市场现存歧视性限制的危害,强调打破就业歧视需政府等带头,批判部分机构“层层加码”现象,呼吁将破除就业歧视共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营造公平友好的就业环境。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3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