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中亚国家的农业合作成果。介绍了学校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建成多个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情况,着重讲述了张正茂团队在哈萨克斯坦示范园的小麦引种和技术推广工作及增产成效,还提及了示范园在成果转化、品种培育等方面的探索,同时阐述了学校在种业合作之外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的智慧方案,以及对进一步提高中亚农业数字化水平的展望。
时光回溯到2024年6月19日,在哈萨克斯坦北哈州的一片农业示范园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正茂(右)正带着学生们仔细调查小麦的生长情况。他们专注的神情,仿佛在与这片土地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而眼前那茁壮成长的小麦,也似乎在诉说着未来丰收的希望。这一幕,被新华社的镜头定格,成为了中哈农业合作的一个生动注脚。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积极投身于国际农业合作,已经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建成了多个农业科技示范园。这些示范园如同一个个农业技术的“火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传播着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为当地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故事要从2017年说起。那一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小麦育种专家张正茂踏上了哈萨克斯坦的土地,参与到中哈粮油作物生产科技示范园的建设中。在接下来的8年时间里,张正茂团队如同执着的开拓者,在示范园里持续开展小麦引种工作。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宽幅沟播技术,并通过不断地试验和筛选,终于找到了一批农艺性状好、抗性强的小麦品种。这些品种就像是一颗颗金色的希望种子,在哈萨克斯坦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在同等栽培条件下,这些品种的单位产量相对当地对照品种平均提高了20%到30%,最高增产幅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60.51%。这样的增产效果,无疑为当地的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我们都知道,培育出相对稳定的优良小麦品种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通常需要8到12年的时间,而要通过审定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张正茂教授深知其中的不易,他表示,如果这些品种能够通过哈方的审定,未来要形成产业,解决产品的销路问题将是关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示范园已经和中哈粮油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构建起了一套完善的成果转化机制。在这个机制中,高校负责品种研发和技术推广,企业则进行种苗收购、产品加工及销售。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模式,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张正茂教授有着更长远的思考。他认为,中国与中亚国家都有着培育优质粮油作物、保障粮食安全的共同需求。而海外示范园在培育适合中低产田的小麦品种、土壤改良研究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有望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双方的合作,不仅可以提高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还能为保障地区的粮食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除了在种业合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还依托海外示范园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一系列智慧方案。在乌兹别克斯坦,学校建成了面积近100亩的节水农业示范园。在这里,太阳能喷灌机和智能水肥一体化装置在小麦、棉花种植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应用。这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就像是一双双智慧的手,精准地控制着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在哈萨克斯坦,学校的专家们在盐碱地治理示范园里开展了节水控盐灌溉技术的研究。他们就像一群勇敢的探索者,试图破解旱区盐碱地治理这一世界性难题。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他们为当地的盐碱地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可行的解决方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主任闫锋欣对中亚国家的农业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指出,当前中亚国家正处于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转型的关键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高校可以进一步与中亚国家相关机构加强合作,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探索科学技术赋能农业生产的新路径,从而提高中亚国家的农业数字化水平。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推动中亚国家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也为中国高校在国际农业合作领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通过在中亚多国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开展了包括小麦引种、技术推广、种业合作以及提供智慧农业方案等多方面的工作。张正茂团队在哈萨克斯坦的小麦引种和增产成果显著,示范园与企业构建了成果转化机制。学校还在节水农业、盐碱地治理等方面为当地提供支持。随着中亚国家向数字农业转型,中国高校有望进一步加强合作,提升其农业数字化水平,共同保障地区粮食安全。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3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