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区域联动,共绘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蓝图

本文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区域,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围绕全国两会期间的相关报道,阐述了三大区域在高质量发展尤其是绿色发展方面的举措、代表委员的建议以及取得的成果,包括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新质生产力培育、资源回收利用等多个方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并强调“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在2024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这三大动力引擎作用显著增强,在全国经济增量中所占比重稳稳保持在40%以上。进入2025年,我国将进一步加大区域战略的实施力度,全力增强区域发展活力。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安在线联合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多家媒体,共同推出了三大区域联动报道。在这次报道中,众多代表委员齐聚一堂,共同为区域发展描绘“同心圆”,积极探讨如何推动三大区域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三大区域联动,共绘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蓝图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着重指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正以深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为重要抓手,以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方向,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

三大区域联动,共绘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蓝图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红枫介绍说:“长三角区域积极探索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和机制。”安徽协同浙江升级打造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区,经过12年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创新实践,新安江流域成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先行探索地,其成功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复制和推广。

陈红枫代表认为,在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换过程中,通过创新生态补偿机制,推进长三角区域与京津冀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目前,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等大气治理重点区域内部已经建立了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这对于推动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区域之间的信息共享、联防联控以及考核激励等方面,还需要进行机制创新。

陈红枫代表指出:“连接长三角和京津冀及周边两个大气治理重点区域的苏皖鲁豫交界区城市群,空气质量改善步伐相对滞缓。”她建议探索构建苏皖鲁豫交界区空气质量改善生态补偿激励机制,推动建立共商机制,完善信息共享,科学确定空气质量共同改善目标,强化交界区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

三大区域联动,共绘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蓝图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如何以生态为笔,绘就更美山水新画卷?全国政协委员、首创环保集团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黄绵松提出建议,京津冀三地应携手完善环境基础设施资产标准体系,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资产的数智管理,推动城市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三地不断加大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这不仅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也形成了庞大的环境基础设施资产。如何管理好这笔巨大的绿色财富,成为三地深化生态协同发展的关键问题。

黄绵松委员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积极构建区域‘大生态’格局,走出了一条经济与生态‘双赢’之路,理应在城市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上走在前、作示范。”他建议三地携手完善环境基础设施资产标准体系,加强对环境基础设施资产标准体系的研究,根据不同人口规模、经济体量、地理特征、发展阶段、发展前景、财政承受能力等条件下的环境基础设施资产配置特点,为城市的市政规划、建设以及更新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黄绵松委员还建议三地探索环境基础设施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摸清环境基础设施资产的种类、权属、构成、规模、位置关系等基础信息,建立统一的信息数据库。他指出:“应建设资产标准、清查、统计一体化数据平台,助力摸清环境基础设施资产家底,实现海量资产数据高效采集、展示与交互。”

三大区域联动,共绘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蓝图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万师强多年来持续关注白洋淀的水体生态环境治理。他说:“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以前上下游之间都是各自分管一段,导致流入白洋淀的水清浊不分,治理难度也很大。”

雄安新区设立后,白洋淀实施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和提升。如今,白洋淀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地表水标准,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最新监测数据显示,白洋淀野生鸟类增至295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89种。

万师强委员表示:“白洋淀水体生态改善,离不开京津冀三地打破行政管辖壁垒,从原来分段治水到现在全流域治水的改变。”为落实白洋淀流域跨省市界河流水污染防治工作机制,京津冀三地建立了污染应急联动、数据信息共享、联合联动执法等联防联控机制,持续推动白洋淀水体环境不断改善。

为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全方位推进绿色转型,万师强委员建议:“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框架下,通过三地联合立法、规章制定等形式,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力度。生态保护补偿内涵和机制,要从水源涵养拓展到防沙防洪、大气土壤水体质量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碳汇提升多方面综合考虑和评估,更好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考虑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位置不同,在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转型发展方面也各有所长。万师强委员建议,三大区域联手推动碳汇市场交易制度进一步完善。他提出:“碳汇交易应根据三大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和碳排放总量分别计量和评估,并结合各自区域陆地和水体固定的碳汇总量,核算单位土地面积的碳汇交易价格。”

三大区域联动,共绘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蓝图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李长东介绍说:“磷酸铁锂电池残值低、没钱赚,业内都不愿意回收。”2024年,邦普循环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了磷酸铁再生材料产业化。

说起电池回收,人们固有的印象就是“小、散、乱”,不仅效率低,还存在安全环保隐患。李长东代表说:“我们和母公司宁德时代携手,宁德时代制造电池,邦普循环回收电池,提炼再生料给电池厂商再造新电池,构建了循环发展的生态。”这种“全链条一体化”的商业模式,不仅增强了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还大幅减少了物耗、能耗和“三废”排放。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退役光伏板、风机、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等新兴固体废物逐渐增多,回收问题层出不穷。李长东代表建议,国家支持新兴固体废物纳入《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的范围,推广“全链条一体化”管理模式,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赋予了广东全新的使命与课题。2024年,邦普循环牵头制定并发布了两项电池回收及材料领域碳排放核算的国际标准,同时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

李长东代表建议,加快推动《锂离子正极材料、产品碳足迹》《锂离子电池正极再生材料溯源》两个国家标准立项工作,进一步推进国际标准制定,向世界传递“中国方案”,增强我国在碳交易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本文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区域的高质量绿色发展展开,介绍了区域发展战略背景下各区域的实践举措、代表委员的建议等。从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到资源回收利用,再到标准制定和碳汇交易完善,展现了三大区域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的积极探索和努力,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3459.html

(0)
SorrowfulSorrowful
上一篇 2025年3月1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