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山大学和南京大学本科招生扩招的情况。中山大学内地本科招生指标扩至7845个,增加90个,新增计划聚焦新兴交叉等学科;南京大学近三年持续扩招,2025年新增名额不低于100人,还在人才培养、专业布局等方面有诸多举措。
在2025年,高等教育领域迎来了新的变化。中山大学内地本科招生指标进行了扩充,达到了7845个,相较于以往增加了90个。
记者在3月9日从中山大学了解到,为了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高等教育做出的“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这一重要部署,扎实稳妥地推进“双一流”高校本科“扩容”工作,持续推动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升级,中山大学决定在2025年进一步扩大本科生的招生规模。此次扩招后,内地本科生招生计划增加至7845人。
(广州日报资料图)
据相关介绍,近年来,中山大学内地本科招生计划一直稳定维持在7730人的规模,这个招生数量常年在国内高校中处于前列。去年,为了加强基础学科的建设,中山大学在强基计划中又额外增加了25个招生指标。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向记者透露,为了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学校将在现有的招生规模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内地本科生的招生计划,使其达到7845人。新增的招生计划主要聚焦于新兴交叉学科、国家紧缺学科以及双学士学位等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目的是推动重点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强化学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求的针对性和能力。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排头兵,中山大学在港澳台本科生的招生规模上多年来一直保持在500人以上。高松表示:“今年,加上港澳台本科招生及本科留学生招生,中山大学本科生招生规模将超过8500人。”
据中山大学有关部门介绍,学校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包括健全体制机制、丰富培养路径、优化育人体系、创新培养模式等,持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路径。中山大学成立了七个学部,通过学部统筹相同和相近学科的人才培养标准、学术评价标准,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
同时,学校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和强基计划,开设了若干二次遴选专业、跨学科微专业,全校大约2500门左右的专业课实现了跨院系开放共享,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研究型学习和实践。所有院系均开设本研贯通课,约82%的院系设置了荣誉学位制度。接下来,中山大学还将持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锻造科研创新的重要生力军。
据此前报道,近日,北大、清华等多所高校已经官宣,今年将增加本科招生名额。
除了中山大学,南京大学也官宣了扩招的消息。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记者从南京大学了解到,为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扛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使命,近三年南京大学持续扩大本科招生规模。在2022至2024年期间,新增新工科专业及方向累计扩招1730人。到了2025年,南京大学继续扩招,新增本科招生名额不低于100人。
南京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独特的举措。该校瞄准科技前沿,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以人工智能全面赋能教育教学变革创新,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智能时代的交叉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2018年,学校率先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完整的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教育培养体系,随后又成立了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和智能软件与工程学院。2024年初,学校集全校之力率先推出“1 X Y”三层次的“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025年,学校将进一步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智慧赋能教育,关注不同专业学生多层次多角度需求,大力推动形成AI与各学科深度融合的知识体系和培养模式。
在专业布局上,南京大学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产业布局,结合学校办学条件与特色,抓住苏州校区建设契机,主动调整专业布局,大力发展新工科。苏州校区目前已建成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智能软件与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南赫学院、能源与资源学院、前沿科学学院等7个学院,环境与健康研究院、深空探测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等10个研究院,声功能材料与应用中心、数据管理创新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中心。学校聚焦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突出产学研深度融合,探索培养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新范式。
此外,南京大学大力推进新生学院和匡亚明学院“两院改革”,进一步聚焦拔尖创新能力培养,夯实根基,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学科专业交叉人才培养”育人平台,探索跨学科、超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集聚资源力量加速推进人才培养改革,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社会发展需求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中山大学和南京大学本科招生扩招情况。中山大学内地本科招生指标增加,新增计划聚焦特定学科,还在人才培养方面有诸多举措,且招生规模将超8500人;南京大学近三年持续扩招,2025年继续增加名额,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新工科发展、两院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两校扩招及相关举措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2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