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七旬的优抚志愿者姚岚大姐自2013年开始自愿担任优抚义工,12年来践行“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承诺,服务69户高龄烈属、伤残军人和病故军人家属的故事。还介绍了她和她带领的志愿者队伍的各种暖心服务,以及在她的带动下街道建立起志愿服务队并形成帮扶机制,还有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构建长效服务体系等内容。
在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常常能看到一群身着红马甲忙碌奔走的身影。他们在社区老旧的楼道里穿梭,停留在满是岁月印记的石库门前,用满满的关爱诠释尊崇,将温暖送进重点优抚对象的心田。而走在这支队伍最前面的,是已过古稀之年但精神抖擞的优抚志愿者姚岚大姐。从2013年起,姚岚大姐就自愿成为一名优抚义工。这12年来,她始终坚守着“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这一坚定的信念,尽心尽力地服务街道内的69户高龄烈属、伤残军人以及病故军人家属,持续12年守护着属于他们的荣光,给予他们无尽的关怀。姚岚大姐为92岁独居且腿脚不便、生活困难的烈属庞秀英,提供了特别暖心的“亲情陪伴”。她主动挑起日常照料的担子,定期去看望慰问老人。就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她为老人拆洗被褥、端茶倒水,还经常买食材、做好可口的饭菜送到老人跟前。每到逢年过节,更是成为姚大姐悉心照顾庞奶奶的专属“亲情陪伴日”。就拿春节大年三十来说,她总是先帮好几位孤寡独居的老人准备好年夜饭,之后才匆忙赶回家与自己的亲人团聚。姚岚大姐的手机里,有一份专门为街道特殊优抚对象服务的备忘录。上面详细地写着:“独居烈属杨大姐的购物清单”“星期三陪病故属张阿婆去精卫中心”“烈属车大爷的电饭锅坏了需要维修”“提醒顾大姐的降压药每天上午8点服用”等等。这支由10人组成的街道优抚志愿者服务队,他们分别与重点优抚对象结成帮扶对子,就像街道“关爱功臣”行动中的“及时雨”和“救援队”一样,为优抚对象排忧解难。在温暖孤寂心灵方面,姚岚大姐也做了很多。三级伤残军人周建平(右臂缺失),因为某些原因与老伴分居两地,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当时担任社区防疫志愿者的姚岚大姐接到老周的求助电话后,立刻登门看望。她带去了鸡蛋、桶面和馄饨,还带上了副食品,为老周做菜做饭,并留下了必要的生活物资。不久之后得知老周生病,姚岚大姐不顾自身安危,及时送药上门,多次帮忙料理生活,一直到老周慢慢退烧康复。病故属张阿姨年老体弱且多病,她的大儿子因肝癌去世,小儿子又因为精神分裂被送进医院治疗,老人一时之间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姚岚大姐及时来到老人身边陪伴照顾,细心地安慰她;还帮忙申请“厨房卫生间整治”,改善了老人的居住环境;专门从街道阳光中心申领了一部轮椅车,多次推着老人去精卫中心看望小儿子。这种亲人般的悉心陪伴,温暖了老人孤寂的心灵。小儿子病情好转,也让老人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在姚岚大姐的带动和感召下,街道组建起了一支由社区退休党员干部、退役军人、青年大学生构成的优抚志愿者服务队。这12年的奉献过程中,服务内容一直在优化调整,但为兵服务的宗旨从未改变;志愿服务人员有进有出,不过志愿服务队伍一直保持着稳定。根据重点优抚对象的实际需求,志愿服务逐渐形成了“六个一”帮扶机制:为每人建立一册优抚档案,每周进行一次电话联系,每月组织一次兴趣活动,每季提供一次义务理发,每半年进行一次上门慰问服务,每年协同组织一次健康体检。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也积极行动,发动社区商户成立“爱心联盟”,超市还专门设立了优抚商品专区,致力于构建长效服务机制,推行“日常关怀、节点慰问、应急响应”的服务体系,从而让优抚服务能够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社区荣誉墙上的军功章上时,优抚志愿者们的身影又出现在买菜送药慰问服务的路途之中。姚岚等优抚志愿者们凭借日复一日的坚守,奏响了新时代的双拥赞歌。正是这些穿梭在大街小巷的红色暖流,让尊崇的光辉一直照耀着英雄功臣以及他们的家人。
文章重点讲述了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的优抚志愿者姚岚大姐12年如一日关爱重点优抚对象的事迹,包括她个人的暖心服务、带动建立志愿者队伍及形成帮扶机制、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构建服务体系等,展现了对英雄功臣及其家人的尊崇与关爱。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1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