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详细介绍宁夏代表团通报的先行区建设5年以来在顶层设计、生态保护、节水控水、黄河安澜、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合作等多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以及下一步的发展规划。
3月7日下午时分,宁夏代表团于驻地举办了首场新闻发布会。全国人大代表、同时身为宁夏代表团新闻发言人的李郁华,在发布会上向媒体详细通报了宁夏在推进先行区建设历经5年之后所取得的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显著成效。
李郁华指出,在这过去的5年时间里,自治区的党委和政府始终将领袖的嘱托牢记于心,并且积极推动先行区建设,在以下六个方面达成了明显的成效。
首先是顶层设计方面,其不断地趋于完善。宁夏颁布了先行区建设促进条例,精心制定并且出台了先行区建设实施意见,同时修订了先行区建设评价核心指标体系。还编制了“十四五”期间关于生态保护、水安全保障等多达11个规划方案,从而明确了构建黄河生态经济带和北部绿色发展区、中部封育保护区、南部水源涵养区这样的“一带三区”总体布局。以“四水四定”试点、“六权”改革等重点工作为突破口,针对生态环保、产业发展、改革创新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部署,深入研究并且出台了“1 + 1 + 9”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文件。先行区建设在6个方面的16条经验还被国家发展改革委集中推广开来。
在生态保护领域,持续不断地加强相关工作。持续深入地对“三山”进行保护修复,整体推进包括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湿地保护、矿山治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等在内的生态修复工程。针对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地等省界关联区域,采取联防联治以及综合治理的措施,并且大力推广应用林光草光农光互补等生态治理模式。累计治理荒漠化土地达到34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1.5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也达到了56.8%。黄河干流宁夏段的水质表现十分优异,连续8年稳定保持Ⅱ类进出,并且连续两年在全国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荣获优秀等次。
节水控水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积极打好全域“四水四定”主动战,构建起现代水网、节水控水、保护治理等九大工作体系,进一步拓展细化了6大类40项评价指标、80项重点任务以及100个重点水利工程。确定了7个市县开展“四水四定”试点,以点带面地推行用水总量和效率管理。在这样的努力下,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2020年下降30.8%、10.08%。《宁夏贯彻落实“四水四定”创新实践》案例成功入选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互联网 + 农村供水”模式更是被写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专项报告。
黄河安澜方面也在不断巩固。注重上下统筹、两岸同治,全力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治理工程,以此确保黄河的长治久安。高标准地固河堤、复河滩、疏河道,常态化地开展“清四乱”专项整治,健全水沙调控体系,建设标准化堤防430公里。实施小流域治理、坡耕地整治、淤地坝建设等重点工程,使得年入黄泥沙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1亿吨减少到近10年的2000万吨。
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明显加快。进一步推动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清洁能源、数字信息、特色农牧业、文化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朝着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集群化的方向发展。建成了一批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精心打造出先进光伏、高性能金属、装备制造、高性能纤维、葡萄酒、乳制品6条产业链。粮食生产达成了“二十一连丰”的佳绩,特色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超过88%,新材料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20%以上,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由2020年的17.5%下降至16%。
区域合作方面也是走深走实。建成并且投运了银西高铁、中兰高铁、银昆高速公路等跨区域项目,建立了陕甘宁三省区保护母亲河公益诉讼联席会议制度,与陕西、内蒙古签署了三省区能源化工产业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建立跨省河流河湖长制工作联席会议和水污染治理协作联动长效机制,与甘肃、内蒙古分别签订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从而建立起黄河流域首个与上下游省份的补偿机制。
李郁华还表示,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宁夏将继续牢记嘱托,大胆地进行探索,积极地先行先试,深入地推进先行区建设,着力构建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奋力谱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宁夏的崭新篇章。(记者 尚陵彬)
宁夏先行区建设5年在顶层设计、生态保护、节水控水、黄河安澜、产业升级、区域合作等多方面成绩显著。顶层设计完善,出台众多规划和政策;生态保护加强,各项指标向好;节水控水效果佳,有案例入选教材等;黄河安澜巩固,入黄泥沙量减少;产业转型加快,各产业发展良好;区域合作深入,建立多个合作机制。未来宁夏将继续深入推进先行区建设,构建生态保护协同格局。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1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