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出海新视野:赵冬苓眼中的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艺出海:从本土文化到世界共鸣的路径思考

在中国动画电影出海的同时,网络文学、网络影视剧、网络游戏等文化出海“新三样”发展势头强劲的背景下,全国人大代表、编剧赵冬苓分享了对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思考,包括强调传统文化是创作根基与出海的载体,以影视剧《北上》为例阐述寻找跨文化共鸣的创作思路,以及对文化出海展现真实中国生活的期待等内容。

国际在线消息,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积极“扬帆出海”,而以网络文学、网络影视剧、网络游戏为代表的文化出海“新三样”,在全球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全国人大代表、编剧赵冬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阐述了她对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一些深刻思考,她认为人类的情感具有共通性,不过我们得探寻与世界对话的更优途径。

传统文化对于创作而言,就如同根基一般,也是文化出海的“舟楫”。在赵冬苓的观点里,中国文艺工作者的“争气”和文化自信有着紧密的关联。她拿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举例,着重指出扎根于本土文化进行创作是极为重要的。她说:“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从而在本土的土壤之上创作出更为优秀的作品。”

影视剧就像是一座文化的桥梁,那么寻找“共通情感”的密码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以改编小说《北上》为例,赵冬苓对文化出海的实践进行了分析。《北上》原著是从一位意大利人的视角来讲述运河的故事。她解释道:“一个外国人到中国寻亲的故事,可能既难以让中国观众产生共情,也不容易被海外观众所理解。”所以,她最终决定以运河文化为脉络,将目光聚焦于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景象。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借助影视创作,让故事扎根于本土的土壤,再通过真实的生活细节引发跨文化的共鸣。

对于文化出海,赵冬苓满怀期待。她期望自己的作品以及更多的中国影视作品能够被更多的人所看到,让外国人可以了解中国人的生活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借助各类媒介让世界看到真实的中国生活,赵冬苓指出:“这需要持续不断的文化输出,找到一种更好的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影视作品是文化的载体,影视创作推动着中国文化“扬帆出海”,让世界从仅仅“听得见”中国故事,转变为真正“听得懂”中国故事。

本文总结了在文化出海的大趋势下,赵冬苓对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见解,包括强调传统文化在创作中的根基地位、影视剧在跨文化共鸣中的创作思路以及对文化出海展现真实中国生活的期望,体现了影视创作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1410.html

(0)
WonderfulWonderful
上一篇 2025年3月8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