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年华》在25周年重映时的特别之处,包括其诚意满满的重映操作,如请来《繁花》剧组制作相关内容、释出删减片段等。还会深入剖析电影背后的故事,如原本的拍摄构思,王家卫电影里对时间、虚实关系的处理,以及电影中食物所隐喻的爱情观,并且探讨重映版千禧年番外与正片的关系以及引发的关于爱情观变迁的思考等内容。
《花样年华》这部诞生于千禧年的经典影片,在今年情人节重映了其25周年特别版。与很多单纯将原版影片再次搬上银幕的老片重映不同,《花样年华》的重映可谓诚意满满。它不仅邀请了《繁花》剧组来拍摄一版番外预告,还让《繁花》剧组为首映站台,而且还放出了一个只在2001年戛纳大师班放映过一次的删减片段。正是这些操作,才使得这次重映版本成为最长版本,并且这个版本只会在电影院放映,之后并不会上线流媒体。王家卫执导的电影总是有着丰富的素材储备,并且极具个人风格。他每次重新剪辑或者放出删减片段,都会给故事增添新的韵味。对于此次《花样年华》的重映,王家卫透露,最初这部电影是打算拍摄三个关于食物的故事,苏丽珍和周慕云的故事只是其中一个关于电饭煲的部分。没想到拍摄过程中越拍越长,已经没有空间再容纳方便面的故事了,甚至连早已拍好的便利店段落也只能删掉。四年之后,王家卫把这些原本被舍弃的素材进行扩写,并且更换演员重新拍摄,这就有了后来的《蓝莓之夜》。单独看电影中1960年的情节,观众很容易被其中情感的魅力所打动。这是一个充满秘密的故事。苏丽珍和周慕云一开始就察觉到了自己枕边人的秘密,发现自己的伴侣正在与对方的伴侣出轨。之后,他们试图通过情景重现的方式来拆解这个秘密,想要弄清楚自己的伴侣为什么会爱上别人。但没想到的是,他们自己却深陷其中。虽然他们最终得到了想要寻求的谜底,但这个谜底只能成为秘密。正因为是秘密,所有的情感涌动都显得隐晦、朦胧,难以言说,从而更加引人遐想,令人回味无穷。《花样年华》的剧本借鉴了刘以鬯的《对倒》中的创意,既拍摄了城市的对倒:上海人在香港,穿着旗袍说着粤语,邻居们在狭小的房屋里拥挤地生活,描绘出香港与上海的双城生活;也拍摄了角色的对倒,苏丽珍的丈夫和周慕云的妻子从未露面,真正偷情的那一对人物形象是虚化的,观众只能从男女主的描述中勾勒出些许印象,而全程被镜头聚焦的男女主,他们的感情却是虚写的。在这种虚实之间,很难分清他们到底是在扮演别人,还是在袒露自己。在王家卫的电影里,常常会融入对“时间”的思考。在《重庆森林》里,会过期的罐头体现的是“时效”;在《阿飞正传》里,一分钟的朋友体现的是“时刻”,时间在他的镜头下是催生人与人之间故事的重要因素。而在《花样年华》里,虽然时钟镜头反复出现,但主题似乎缺少对时间的体现,直到三个故事的完整构思公开,才明白他原来是想讲述那个年代的故事。食物是生活方式、地域特色和个人经历的浓缩综合体,也是导演用来展现角色内心的绝佳道具。电饭煲、方便面、便利店,它们跨越了从上世纪60年代到千禧年的科技发展历程,也隐喻了不同年代下独特的爱情观。在上世纪60年代,随着电饭煲进入家庭,妻子们从厨房劳作中得到解脱,可以有时间看书、外出,甚至可以思考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在《花样年华》里,苏丽珍和周慕云有很多外出就餐的场景。苏丽珍因为一个人懒得做饭,所以经常拎着保温桶去打碗馄饨;他们两人一起去的牛排馆,也是他们首次确认彼此婚姻都有裂痕的地方;还有苏丽珍为了避免邻居闲言碎语不敢走出房门时,周慕云会偷偷给她带回两人份的糯米鸡。那个年代的爱情虽然有了一点松动的迹象,但仍然受道德的约束。就像电饭煲的发明,虽然减轻了做饭的难度,但妻子们还是会被厨房的劳作所束缚。苏丽珍和周慕云的相识源于苏丽珍丈夫带回来的电饭煲,而周慕云最终没能留住爱情,就像他总是修不好坏掉的电饭煲一样。至于那个未曾露面的方便面的故事,我们至今只能从王家卫透露的只言片语中窥探他想要探讨的主题。在千禧年的番外里,速食变得更加容易获取,24小时便利店随时为人们提供一个休息的地方,人们来去匆匆。于是,2000年的张曼玉饰演的角色成为一个戴着墨镜、表情冷酷的都市女性,她在深夜反复光顾同一家便利店,和同一个男人吵架、分手又和好;梁朝伟饰演的角色蓄起了胡子,成为一个落魄的中年店老板,每到深夜就紧盯着进门的客人,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有人故意逃单。这种一人份的速食生活,到底代表的是开始享受单身,还是单身生活的结束呢?可以看出这个番外有意和正片形成反差对照。曾经的苏丽珍追求体面、压抑自己的欲望,到了千禧年的都市女性则可以是不修边幅,打架打到鼻血横流,狂塞蛋糕放纵食欲,完全不在乎外界的眼光。曾经的苏丽珍最终没有收下船票,与周慕云遗憾错过;而都市女性却可以敢爱敢恨,重新拿回已经丢弃的钥匙。周慕云永远发乎情止乎礼,电话那头没有回应就不再向前迈出一步;店老板却敢于主动出击,给半醉的女人一个试探性的吻。曾经因含蓄、克制造成的种种遗憾,在千禧年被勇敢、肆意所打破,无人回应的多余船票在25年后终于迎来了一句“我愿意”。有趣的是,这次重映让不少影迷觉得千禧年番外和正片的风格差异过大,角色性格也大不相同,破坏了他们对《花样年华》的美好想象。其实这说到底是因为当下的爱情观和千禧年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人们更加注重边界感,不会轻易因为一个陌生男人的吻而心动,而是会考虑被亲吻的女人是否愿意,这也是一种观念上的进步。所以说,《花样年华》拍摄的是上世纪60年代的故事,番外只是聚焦千禧年,它们都是时间的切片。如果让王家卫再拍摄一部2025年的爱情片,结果肯定会有所不同。这正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它总是能在不同的时间节点拍出新的故事,让观众从不同的角度去回顾,至于经典还是过时,就任由后人去评判了。
主要讲述了《花样年华》25周年重映的特别之处,如重映版本的独特内容。深入分析了电影背后的创作故事,包括原本的拍摄构想、素材的取舍等。探讨了电影中的艺术手法,像对时间、虚实关系的处理。阐述了食物所隐喻的不同年代的爱情观,以及千禧年番外与正片的关系、爱情观的变迁等,最后点明电影的魅力在于不同时间节点能拍出新故事供后人评判。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1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