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探讨手机实名制政策推行多年后,骚扰电话和诈骗电话仍未减少,虚拟号泛滥成灾的现象。分析虚拟号泛滥的原因,包括虚拟运营商的运营模式被第三方平台利用,以及倒卖号卡和虚拟拨号技术带来的问题,同时也讨论了虚拟号管控面临的困境。
在打击骚扰与诈骗电话的目的下,国家推出手机实名制政策,要求办理手机号必须身份证实名注册。然而多年过去,骚扰和诈骗电话不见减少,虚拟号成为重灾区,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增加。2015年开始的手机号码实名制政策,要求新机主带身份证或扫脸认证办卡。当时电信诈骗猖獗,实名制目的在于保护隐私、打击诈骗,理论上可精准锁定机主信息。但现实是,10年过去,骚扰和诈骗电话依旧横行,形成产业链,被骗者众多。这些电话多显示虚拟号,无法回拨,而骚扰者却能掌握接听者信息,这让人们对实名制政策产生质疑。虚拟号背后有其秘密。它由虚拟运营商提供,并非传统运营商产物。最初用于邮件和即时通讯,后来在社交、游戏、电商等领域因易获取而被广泛使用,此时还算合规。但第三方平台出售现成虚拟号后,情况发生改变,虚拟号泛滥,成了骚扰和诈骗者的最爱。倒卖号卡和虚拟拨号技术是罪魁祸首。虽然虚拟号运营商可查,但治理缺乏动力。而诈骗电话多使用虚拟拨号技术(GOIP和VOIP)伪装号码,背后有国内实体号支撑,这些实体号可能信息被非法获取或被倒卖,公安部门为此开展“断卡行动”打击倒卖号卡行为。对于虚拟号管控存在难题。有人建议实名制管理,但虚拟号依托互联网、随时变化等特点导致难以实施。虚拟号是双刃剑,在网购和外卖中可保护隐私,但被不法分子利用就成骚扰工具。如何管理使用虚拟号,需要全社会探讨,有关部门也应针对骚扰电话出台整治措施,同时公众要增强防范意识。
本文总结了手机实名制政策下虚拟号泛滥的现状,分析了虚拟号泛滥的多种原因,包括其来源、被滥用的背后利益链以及相关技术的漏洞等,同时也阐述了虚拟号管控的复杂性以及应对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的观点。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1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