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新研究:打破钙钛矿太阳电池“短命”魔咒

钙钛矿太阳电池相较于晶硅电池虽有诸多优势,但不稳定性限制其产业化发展。华东理工大学清洁能源材料与器件团队研究发现“光机械诱导分解效应”是其不稳定性的关键机制,并提出石墨烯 - 聚合物机械增强钙钛矿材料的新方法,新制备的器件打破了钙钛矿太阳电池的“短命”魔咒,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杂志,还详细介绍了钙钛矿材料的光机械诱导分解效应原理,以及新方法提升稳定性的原理,且给出了新器件在工作条件下保持高效能的实例。

华东理工大学新研究:打破钙钛矿太阳电池“短命”魔咒

钙钛矿太阳电池跟晶硅电池相比,有着独特的优势,比如转化效率高、成本低、重量轻等,这让它成为一种非常有应用前景的新型光伏技术。然而,这种电池也存在一个很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器件的不稳定性,这个问题成为了它走向产业化道路的首要障碍。

华东理工大学有个清洁能源材料与器件团队,他们有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据了解,这个团队发现了一种叫做“光机械诱导分解效应”的情况,这可是新型光伏不稳定性的一个关键机制。基于这个发现,他们还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就是利用石墨烯 - 聚合物来机械增强钙钛矿材料。通过这个方法制造出来的新器件,成功打破了钙钛矿太阳电池“短命”的状况。这个研究成果对于钙钛矿太阳电池的产业化来说,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呢。相关的成果在7日的时候发表在了《科学》杂志上。

钙钛矿材料可是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所谓的“光机械诱导分解效应”,简单来说就是这种材料内部的动态局域应力会促使材料发生分解。这个科研团队的负责人侯宇教授介绍说,在太阳光照之下,钙钛矿材料会有很明显的光致伸缩效应,它的膨胀比例能够超过1%呢。这种膨胀会让钙钛矿晶体之间互相挤压,然后在晶界附近形成局部应力的积累,这就会加快晶界区域缺陷的形成,从而让钙钛矿电池的性能受到损失。

为了提高钙钛矿材料的稳定性,科学家们之前也尝试过很多方法,像设计控制材料表面分子结构之类的,但这些方法还是很难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不过,“光机械诱导分解效应”这个发现的出现,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里要提到石墨烯,在同样的外力作用下,它形变的程度仅仅是钙钛矿材料的1%到2%,而且它还有很多优点,比如均匀致密、耐机械疲劳以及化学性质稳定等。所以利用石墨烯就能够提升钙钛矿材料的稳定性。侯宇教授还说:“得益于石墨烯出色的机械性能以及和聚合物的耦合效应,石墨烯 - 聚合物双层结构能够将晶格变形率从0.31%降低到0.08%,这样就有效地减少了晶界附近因为膨胀而引起的材料破坏。”

通过动态结构演变实验和模型计算可以证实,这种新型的钙钛矿太阳电池器件在工作条件下,能够有效地抑制晶格变形和横向离子扩散。举个例子来说,在标准的太阳光照以及高温环境下工作3670个小时之后,这个器件还能够保持初始效率的97%以上呢。

本文总结了钙钛矿太阳电池的优势与面临的稳定性挑战,重点阐述了华东理工大学团队的研究成果,包括发现“光机械诱导分解效应”这一关键机制,提出石墨烯 - 聚合物机械增强钙钛矿材料的新方法,新器件的优异性能及成果发表情况,这一研究为钙钛矿太阳电池产业化提供了新的可能。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1161.html

(0)
SorrowfulSorrowful
上一篇 2025年3月7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