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工作报告对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有所强调的背景下,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在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之际,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文章从发挥自身独特优势、破除协同合作的障碍以及优化区域创新环境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
中新社北京3月7日电,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已经连续九年提及粤港澳大湾区,而今年特别强调要提升其创新能力以及辐射带动的作用。这一全新表述的背后,意味着这个在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被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站在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交汇之处,粤港澳大湾区怎样踏上“风火轮”,快速打造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高地呢?
一、发挥独特优势,锻造硬核创新“火尖枪”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向中新社记者提到,世界上很少有像大湾区这样拥有得天独厚创新优势的区域。这里有着丰富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数十万高科技企业、世界一流的教育和人才资源、全球金融和财富管理中心,再加上港澳有着“超级联系人”的独特作用,这些因素决定了大湾区在国家创新体系里承担着更为关键的使命。
大湾区的创新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在“深圳 - 香港 - 广州”科技集群全球创新指数的排名里,已经连续5年位居第二位,其发明专利公开量年均增长在全球四大湾区中位列首位。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曾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同时拥有机电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地区。
那么该如何发挥好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呢?就拿人工智能来说,全国政协委员、高锋集团董事局主席吴杰庄指出,大湾区可以依托香港国际化的金融资本与人才储备,联动深圳的硬件制造、广州的科研资源,构建自主创新体系,设立粤港澳联合AI专项基金,在不同的领域加快推动“AI +”场景的落地。
硬核创新的突破离不开高端人才的支撑。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工商总会会长李圣泼建议,要支持建设国家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机构,积极筑巢引凤。组建高水平、有前瞻性、战略性且能代表国家能力的科研机构,引进和吸收前沿产业的国际顶尖人才,从而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培育战略力量。
二、破除隐形藩篱,舞好协同合作“混天绫”
在科技创新的时代,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变得越发重要。
金李认为,硬核科技创新与传统创新模式有所不同,需要开展大规模的跨界协作。大湾区孕育了大量优秀的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但是这三者在思维模式、价值判断上存在差异,这就导致了相互沟通不顺畅,缺乏有效的协作与信任。所以要打破圈层壁垒,建立一个开放式的人力资本大平台,增进各界之间的相互理解,改变以前各创新主体单打独斗的局面。
产学研合作也需要加速破冰。澳区全国人大代表、澳门工商联会会长何敬麟建议,建立跨境产学研合作机制,将澳门的财政储备转化为“创新催化剂”,支持内地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优势资源,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打造高水平的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是非常重要的。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姚祖辉建议,加强港深合作,推动河套“一区两园”协同发展。两地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建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由政府主导,鼓励和支持内地与香港创投资本共同设立创投基金,建设产业中试转化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优化区域创新环境,资金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吴杰庄建议,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立科研项目“白名单”制度,针对政府认定的重点科技项目,简化审批流程并且构建合规通道,促进跨境科研投资便利化。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表示,大湾区各个城市之间优势互补,深圳在科技与制造方面较强,广州是商贸与科教的重镇,香港拥有金融、法律等国际化资源,融合三地的长处,才能够激发乘数效应。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强劲创新引擎的大湾区,在未来要更好地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大湾区只要保持“闯”的锐气,以硬核科技突破全球产业的天花板;展现“创”的智慧,用制度创新来疏通要素流动的堵点,这片热土就能踏上“风火轮”,加速迈向世界创新舞台的中央。
文章阐述了粤港澳大湾区在政府工作报告新要求下,具备打造全球科创高地的潜力。从自身优势、协同合作和区域创新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如发挥其独特资源优势、破除合作障碍、优化创新环境等,强调融合大湾区各城市的优势,以实现加速迈向世界创新舞台中央的目标。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1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