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区全国政协委员林伦伟对十五运会以及港澳大湾区文化协同发展相关议题的看法。包括十五运会对港澳大湾区在文化联动、区域协同发展等多方面带来的机遇,还有关于文化协同机制创新的观点,如打造“三位一体”的文化发展“组合拳”,大型文艺节庆活动的“双城模式”等,以及建立统一志愿服务管理平台等相关内容。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拉开帷幕。在此次会议中,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办好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这一消息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而言,意义非凡。澳区全国政协委员、澳门工联总会副会长、澳门立法会议员林伦伟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时提到,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十五运会,将成为推动区域文化联动以及区域协同发展的强大动力。他表示,粤港澳三地可以借助这一赛事的机遇,推出特色旅游线路与景点,构建大湾区内“一程多站”的文化旅游模式。这一模式的打造,将有助于提升大湾区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进而促使相关产业走向繁荣,实现增长。林伦伟指出,文化协同机制的创新有着多重意义。它不仅仅能够推动澳门特区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以下简称“深合区”)之间的文化发展,更像是一种能够促使各种关系达成的“催化剂”。他提出了打造社会组织、政府机构以及企业运营“三位一体”的文化发展“组合拳”的构想。凭借澳门“文艺之都”的优势,打造大型文艺节庆活动的“双城模式”,也就是将澳门那些知名的文化品牌推广到深合区,再逐步向国内各大城市进行宣传。十五运会的举办涉及到粤港澳三地数万名志愿者的跨境协作。林伦伟认为,可以借助赛事的契机建立统一的志愿服务管理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能够推动大湾区城市之间志愿者的互联互通。这不仅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还能推动社会治理的创新,同时促进经济的协同发展,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在谈到为何会关注澳门特区与深合区文化协同的机制创新这一议题时,林伦伟表示,文化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性。除了商业性质之外,文化还对社会民生的稳定有着重要的配合作用,并且承担着中华精神对外传播的功能。近年来,澳门作为“演艺之都”不断深入发展,其旅游经济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果。在打造对外开放平台方面,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融近五百年的地方,在外交、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一平台”角色。在社会稳定方面,澳门拥有两万多个社会组织,这是社会稳定的核心力量。而文化在连接社会各个阶层和行业方面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针对打造“三位一体”的文化发展“组合拳”模式对推动深化澳琴融合发展的意义,林伦伟认为,应该从社会组织、政府机构以及企业运营这三个维度来思考文化服务。结合深合区目前的发展状况,“三位一体”意味着政府、市场以及社会并非处于割裂状态,而是相互交融、各美其美的关系。其本质是构建最大同心圆的过程,只有让三者的诉求充分、清晰、明确地展现出来,共同分配权限与任务,才能够构建出各方都满意且平衡的结果,从而建立深合区持续、健康的文化发展模式。只有善于利用澳门传统社会组织的公益慈善,结合政府文化发展的目标,配合企业的盈利诉求,最终才能搭建起有效的文化发展机遇。对于大型文艺节庆活动的“双城模式”中双城如何更好联动开展大型活动,林伦伟认为,澳门特区政府自回归以来在举办大型文艺节庆活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相较于邻近地区具有一定的优势。目前,澳门几乎每个月都有大量的文艺节庆活动在各个地方举行,政府、社会以及企业举办的活动众多。打造“双城模式”,可以将澳门知名的文化品牌,如国际音乐节、知名艺术家演出等推广到深合区,以试点的形式推动深合区文化生活朝着高水平目标发展。这一方面能对深合区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也能为澳门文化品牌辐射到内地找到落脚点,从而逐步将澳门文化品牌以深合区为中心推广到国内各大城市。为了更好地进行双方联动,可以采用政府带头、企业共进、社团配合的模式,以试点模式先行尝试,结合深合区已有的文化发展硬件设施,提供充分的软件配置。通过澳门特区深厚的文化节庆资源,从“文化外溢”的角度增强澳门特区对周边地区的文化辐射力,这有助于增强澳门特区的文化影响力,同时也能加强深合区的文化建设。在社会组织、政府机构和企业三方在文化协同方面存在的阻碍以及建议方面,林伦伟指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深合区打造文化活动面临的不仅仅是资金不足的问题,更多的是规则复杂、涉及部门众多、审批时间冗长以及权责不清等问题。市场活动侧重于盈利、政府活动侧重于公共、社团活动侧重于便捷,增强社会参与的本质在于制度的松紧程度。现阶段,多方参与深合区的发展,突破的关键在于以工作小组的方式搭建一把手的发展方针,降低行政成本,推动社会力量参与,进而推动深合区的发展。此外,在文化范畴的发展上,天沐琴台、横琴市民文化艺术中心等硬件设施逐步建成。例如,最近“古蜀瑰宝—三星堆与金沙”文物特展在横琴市民文化艺术中心开幕,为横琴居民、澳门居民以及珠海居民等提供了高质量、高标准、高规格的公共文化服务。未来,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硬件平台,在符合各方利益的同时,进行分门别类的服务,鼓励企业参与和社会参与,增强各方与深合区文化生活的连结。在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十五运会为提升澳门特区与深合区之间文化联动带来的新机遇方面,林伦伟认为,在文化交融与传承方面,十五运会作为全国性的体育赛事,将汇聚全国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以及观众,这将为澳门特区与深合区搭建起文化交流的平台。同时,十五运会也是传承、交流和推广咏春拳、蔡李佛拳、醒狮等传统体育项目的契机。在这个过程中,三地人民通过体育赛事和文化交流能够加深彼此的了解,加强团结与友谊,增强文化认同和社会凝聚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十五运会的举办将有力地促进文旅产业的发展。预计赛事将吸引大量的游客,粤港澳三地可以借此机会推出特色旅游线路,打造大湾区内的“一程多站”文化旅游模式,提升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实现相关产业的繁荣与增长。在加强区域协同合作发展方面,十五运会能够推动粤港澳三地政府、企业、民间组织的交流合作,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而且不仅仅局限于体育领域,还将扩展到文化、经济、社会等领域。同时,为了确保赛事的顺利进行,三地需要共同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包括场馆、设施改造以及交通节点优化,打造全链条无障碍游玩体验,提升区域形象与竞争力,促进整体发展。关于建立统一志愿服务管理平台,林伦伟提到,十五运会涉及三地数万名志愿者的跨境协作,粤港澳三地可以借助赛事契机建立统一的志愿服务管理平台。一方面,可以借助这个平台研究制定统一的志愿服务操作规范,涵盖招募、培训、管理、调度、考核以及激励等方面,并且明确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另一方面,通过联合培训提升志愿者的技能和国际视野,建立信息化调度体系以实现高效配置。加强三地志愿服务组织的沟通与协作,并且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解决问题,确保志愿服务的质量。统一志愿服务管理平台对于未来提升志愿服务效率,保障各项盛事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持续发挥协同机制的作用,建议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志愿者注册、招募、培训、调度、考核以及激励等全程信息化管理,促进三地志愿服务数据共享。同时,通过平台简化服务流程,提高效率,并提供实时反馈和评估功能,帮助志愿服务组织及时调整服务策略,确保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对于在深合区建立符合国家标准的志愿者学院基地,林伦伟认为,该基地的设立对于提升三地志愿服务工作的协调互动以及加快三地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志愿者学院基地应该制定统一的培训标准和课程体系,对粤港澳三地的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提升整体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在基地的培训和实践过程中,三地志愿者将形成紧密的团队协作关系,这有助于增强三地志愿者之间的信任和友谊,为澳门与周边地区的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志愿者作为城市间的文化使者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在推动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湾区城市间的志愿者互联互通,不仅能够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社会治理创新,还能促进经济协同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
本文围绕十五运会和港澳大湾区文化协同发展展开,详细阐述了林伦伟委员对于十五运会在推动区域文化联动、协同发展等多方面机遇的看法,如在文化交融传承、文化产业发展、区域协同合作发展等方面的积极意义。还深入探讨了文化协同机制创新相关的理念和模式,包括“三位一体”的文化发展“组合拳”、大型文艺节庆活动的“双城模式”等,以及建立统一志愿服务管理平台、在深合区建立志愿者学院基地等措施及其对三地志愿服务协调互动和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0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