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著〈出仙入凡说封神〉:深度解读哪吒相关文化,〈出仙入凡说封神〉:揭示哪吒形象背后的文化内蕴

南开大学陈洪教授的新著《出仙入凡说封神》,阐述了书中对哪吒形象的分析,包括哪吒形象的起源与演变,《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架构与《封神演义》和《绝代双骄》的巧妙嫁接,以及经典文学著作中哪吒形象的独特性等内容。

自今年春节起,《哪吒之魔童闹海》便成为热映影片,备受瞩目。实际上,有关哪吒最为详尽完整的描写当属经典小说《封神演义》,其中专门用三回篇幅讲述哪吒的出身故事,文字描绘得栩栩如生。南开大学的“南开讲席教授”、教学名师陈洪,其新著《出仙入凡说封神》新近出版。这部著作以严谨的学术研究为基石,秉持深入浅出的理念,揭示出《封神演义》深层且有趣的内涵。在书中,陈洪对影视里的“魔童”哪吒形象进行了精妙拆解。他指出,电影的基本架构是作者巧妙“嫁接”的成果,其中“魔丸”与“灵珠”这一双胞胎核心情节,是把《封神演义》和古龙的著名小说《绝代双骄》进行了巧妙的融合。谈及《封神演义》这部小说,陈洪表示,《封神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力与《西游记》不相上下,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想象力都深受其影响。关于哪吒形象的起源与演变,陈洪称,“哪吒”最初是早期印度佛经咒语里的一个发音,在唐朝佛经里成为一个人格之神。到晚唐时期,开始有了关于哪吒的故事。到宋朝时,哪吒的形象变得复杂起来,具体表现在哪吒与父亲李靖的复杂关系及其莲花化身等方面。他还提出疑问,假如哪吒把骨肉还给父母了,哪吒是否还存在呢?这实际上引发了人们对人的精神与物质性身体关系的思考。等到明朝《封神演义》诞生时,哪吒还骨肉给父母、莲花化身的故事已经相当生动。在《出仙入凡说封神》中的《哪吒:“封神”人物系列中最复杂的形象》章节里,陈洪详细剖析了“魔童”哪吒的人物形象和电影故事构架。他认为,《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基本架构源于作者巧妙的“嫁接”。从近缘来看,嫁接的“砧木”(树本)自然是《封神演义》,若追溯基因谱系,那便是自唐至明千年间,中外文化交融、雅俗文化交融所“定型”的哪吒;而嫁接的“接穗”则是古龙的著名武侠小说《绝代双骄》,电影《绝代双骄》中的江小鱼与花无缺的情节被嫁接到了哪吒与敖丙身上,这是一次成功的改编。有分析文章指出,江小鱼和“魔童”哪吒存在大量相似之处。例如,哪吒是个善良的“小魔头”,江小鱼同样是个善良的“小魔头”,哪吒把恶作剧搞到了师父太乙真人头上,江小鱼则把恶作剧搞到师父冷血杜杀头上;“魔童”哪吒与英俊、高贵的敖丙本是特殊的双胞胎,后来成为一对好朋友,但命中却被“注定”要你死我活,“小坏蛋”江小鱼与英俊、高贵的花无缺本是双胞胎,襁褓中被强行分开,后来成为一对好朋友,可命中也被“注定”要你死我活,这是他们共同无法改变的“命运”;哪吒的悲剧命运是由申公豹出于上一代的恩怨情仇操纵所致,江小鱼的悲剧命运则是由移花宫主出于上一代的恩怨情仇操纵造成。陈洪表示,《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故事借鉴了《绝代双骄》,这并没有贬低电影的意思。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著作《诗式》曾提出“偷意”“偷势”的观点,认为这是文学创作中难以避免的现象,关键在于给前人的“意”“势”注入新的生命,进行巧妙的加工。对于经典文学著作中哪吒形象的独特性,陈洪认为,哪吒在中国民众中是知名度极高的神祇,同时出现在《西游记》与《封神演义》里。在《西游记》中,他出场次数不少,但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却几乎没有,而《封神演义》中的“哪吒传”,在小说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哪吒闹海”的知名度丝毫不逊于孙猴子的“大闹天宫”,哪吒的“剖腹剔肠,剜骨肉还于父母”,为报仇追杀其父李靖的情节都是极为惨烈大胆的,在封建礼教的牢笼中,这是意义非凡的“异数”,而作者为他设计的莲花化身更是塑造出文学史上独特的“这一个”。《出仙入凡说封神》以严肃的学术研究为依据,以深入浅出为目的,揭示《封神演义》深层的、有趣的内涵,从而增进读者对相关文化传统的了解。全书包含综论、哪吒、苏妲己、姜子牙等人物形象,《封神演义》艺术结构、传播影响等板块,设置了丰富的话题。作者结合原著文本,注重细节阐释,文笔流畅风趣,可读性很强。

南开大学陈洪教授的《出仙入凡说封神》深入解读了哪吒形象。从哪吒形象的起源、演变,到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架构与其他作品的嫁接关系,再到经典文学中哪吒形象的独特性,最后介绍了该书以学术为基、深入浅出的特点及丰富内容。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0570.html

(0)
WonderfulWonderful
上一篇 2025年3月6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