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将取消充电桩服务费”这一网络谣言引发的关注,借此深入探讨充电桩行业的现状,包括商业化困境如收入来源有限、造血能力不足等,还存在利用率不足、地域分布不均衡、回报周期长、运营成本高的诸多困境,最后提及在政策与市场推动下行业迎来新风口但也面临挑战等内容。
近日,网络上盛传“国家电网将取消充电桩服务费”,但这一消息很快被证实为谣言。不过,这个谣言却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些网友听闻此消息十分高兴,称“充电桩服务费都快占到总金额的70%了,赶紧取消吧”;也有网友提出质疑,觉得“要是这样,那花大价钱安装私人充电桩还有什么意义呢”;还有不少网友认为,“取消充电桩服务费是未来的趋势,不过现在还难以实现”。实际上,充电桩运营商为车主提供充电场地、设备以及日常维护等服务,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充电桩服务费主要是用来覆盖运营成本的,并且这也是充电桩运营商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要是取消了充电桩服务费,那就意味着充电桩运营商会失去大部分的收入,充电桩的使用成本也会大幅降低,最终必然会引发整个行业的巨大震动。在商业化方面,情况不容乐观。续航问题一直对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有着重大影响。据巨量算数的调研数据,在消费者放弃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原因里,续航问题所占比例高达45.3%。而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的“能量补给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新能源汽车正常行驶的基本保障,更是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尽管充电桩行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但其发展过程却充满曲折。目前,充电桩运营商普遍存在造血能力不足、商业化前景不明朗等问题。充电桩运营商的收入来源主要分为三部分,即充电桩服务费、电费差价和增值服务。其中,充电桩服务费带来的收入在绝大部分充电桩运营商总收入中占比达到80% - 90%以上。不过,充电桩服务费是根据当地电费和当地物价局核定范围而定的,所以提升的空间并不大。因此,很多充电桩运营商不得不探索多元化业务,比如设置自动洗车机,为车主提供自助洗车服务,或者在场地内开设店铺或放置自助售货机来销售商品等。一位充电桩行业人士向DoNews透露,充电桩服务费和电费差价的提升空间有限,大部分充电桩运营商开始在场地方面下功夫,例如开餐厅和小商店、做广告等,但这块收入比较依赖场地位置,好的位置基本都已经被占据了,剩下的都是些难啃的“硬骨头”,很难再拓展利润空间。以“中国充电服务第一股”能链智电为例,它有充电服务业务、能源解决方案业务、创新业务三大业务板块,但充电服务业务收入占比超过90%。2024年前三季度,能链智电的总营收为1.56亿元,同比下降9.65%,同期归母净利润为 - 3.71亿元,仍然未能实现扭亏为盈。实际上,从2021年到2023年,能链智电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 2.60亿元、 - 56.37亿元和 - 13.07亿元,短短三年多时间累计亏损接近80亿元。特来电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它在市场占有率方面是最高的。2020 - 2022年,特来电的总营收分别为15.20亿元、31.04亿元和45.70亿元,而净亏损分别为0.78亿元、0.51亿元和0.26亿元。2023年,特来电成功扭亏为盈,净利润为1.72亿元。然而在2024年上半年,特来电再次陷入亏损,其总营收为26.59亿元,同比增长12%,净亏损虽然较2023年同期有所收窄,但也达到了0.25亿元。尽管能链智电和特来电都在探索多元化的盈利模式,但这些收入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仍然较小,难以对盈利状况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充电桩运营商的商业化难题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有效地控制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探索多元化业务,已经成为他们面临的严峻挑战。除了商业化不明朗之外,充电桩行业(主要是公共充电桩)还面临着诸多困境。首先是充电桩利用率不足。在充电桩服务费无法大幅提升的情况下,充电桩利用率就变得至关重要。根据光大证券测算,要达到典型的60kW直流桩和7kW交流桩的盈亏平衡点,充电桩利用率需要分别达到8.29%和8.12%。然而,目前全国公共充电桩平均日有效利用率仅为6.18%左右,由于经营不善、位置布局不合理、兼容性差或者单纯骗补等原因,很多公共充电桩利用率几乎为零,最终沦为了“僵尸桩”。另外,公共充电桩的地域分布也极不均衡,呈现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点。2024年,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前三名的省份分别为广东、浙江、江苏,这三个省份的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占全国的35%,而前十名省份的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占比高达69%。其次,充电桩行业普遍面临回报周期长的情况。南京证券以10台120KW双枪直流充电桩为例,按5万余元单桩成本计算,假设单桩每日有效利用率达9%,按照各地指导价取0.55元/千瓦时的充电桩服务费,上述10台充电桩的静态投资回报期可缩短至2.99年;但若按单桩利用率降至8%,同时每千瓦时电价减少0.05元至0.6元计算,上述充电站投资回报周期将拉长至5.98年。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充电桩运营商主要从事公共充电桩业务,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车主开始安装随车附赠的私人充电桩,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充电需求被分流。中国充电联盟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公共充电桩增量为85.3万台,同比下降8.1%,而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增量为336.8万台,同比增长37.0%。可以预料的是,私人充电桩暴增之下,将进一步拉长充电桩运营商的回报周期。最后,充电桩行业还面临着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的难题。设备维护成本不可小觑,充电桩长期运行容易出现故障,比如充电接口损坏、显示屏故障等。为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充电桩运营商需要定期巡检、及时维修。以星星充电为例,其每年的设备维护费用高达数亿元。此外,充电桩运营商往往需要配备管理人员、客服人员、技术维修人员等,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管理复杂度增加,人工成本也会进一步上升。2025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等八部门启动了第二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天津、常州、无锡、雄安新区等10座城市入围,其预期目标为推广25万辆新能源汽车、建设24万个充电桩和365座换电站。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批试点城市中,以二、三线城市居多,体现出下沉趋势。与一线城市相比,二、三线城市的充电桩仍然相对不足,这给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加速补齐二、三线城市的充电短板至关重要。在下沉市场,充电设施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较大发展空间。截至2024年9月,中国县域及以下地区公共充电设施41.7万台,占全国公共桩总数的12.53%。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推动下,充电桩行业迎来了新的风口,无论是充电桩运营商还是新能源车企都在积极布局。特来电正在全国各地的县乡镇区域,积极推进充电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打造城乡一体化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星星充电也在深度参与县域补短板专项行动,协助18个区县进行全域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构建县域一张网。2024年4月,华为宣布成立超充联盟,至今已经有阿维塔、北汽、比亚迪、长城汽车、广汽集团、奇瑞汽车、赛力斯等十多家车企加盟。2025年1月,鸿蒙智行表示,旗下充电枪为105万个、充电站为525座,已覆盖31个省份及122个城市。不过,充电桩行业在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一方面,充电桩运营商在建设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设备购置、安装、场地租赁等,而在下沉市场由于充电桩利用率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低等原因,难免会导致回报周期延长等困境;另一方面,随着相关政策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充电桩运营商正涌入下沉市场,但在优质位置有限的情况下,行业竞争会日益激烈,利润空间或将被进一步压缩。当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充电桩行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只是当前充电桩运营商正处于技术、市场、盈利模式的变革期,谁能最先解决商业化难题并找到一条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谁就能顺势脱颖而出。
文章围绕“国家电网将取消充电桩服务费”的谣言展开,深入剖析了充电桩行业的现状。阐述了其商业化的困境,如收入来源、造血能力等方面的问题,还详细讲述了公共充电桩存在的利用率不足、地域分布不均衡、回报周期长和运营成本高的困境。最后指出在政策与市场推动下行业虽有新机遇但也面临挑战,只有解决商业化难题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0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