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赛道展开,讲述了该赛道的融资情况,不同团队背景扎堆参与其中,并且从对华兴资本集团董事总经理徐锟的专访出发,从时机、路线与热度、未来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具身智能行业的发展特点、创业与传统机器人行业的区别、初创公司画像、不同路线热度差异、是否存在鄙视链、投资人对商业化能力的要求以及对产业界可能带来的变革等多方面内容。
具身智能赛道的竞争依然在火热进行中。据《科创板日报》1月26日讯(记者 余诗琪),这一赛道的竞速正处于持续升温的状态。1月7日,小鹏汽车前首席科学家郭彦东创立的智平方完成数亿元Pre - A轮战略融资。仅过2天,独角兽企业傅利叶就完成新一轮融资,其E系列融资金额合计近8亿元。与此同时,“浙大系”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也完成了由联想创投、浙创投出资的A轮融资。来自产业派、学术派等不同背景的具身智能团队纷纷融资,使得2025年的具身智能赛道延续了2024年的热度,新年伊始便迎来“开门红”。不完全统计显示,从2023年至今,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已发生超70起融资事件,其中近60起发生在国内人形机器人赛道,融资总额超50亿元。在这个充满潜力的新前沿领域,创业团队和投资机构都朝着远大的未来迈进,这无疑是一场技术与创新的长跑。《科创板日报》专访了华兴资本集团董事总经理、科技和产业组负责人徐锟。华兴资本作为国内最早关注具身智能赛道的投行和FA(财务顾问)机构,已经成功完成了智平方、傅利叶、星海图、星动纪元、星尘智能等具身智能赛道头部企业的多轮融资,并且还有多轮融资将在2025年初继续公布。华兴资本见证了技术从概念走向现实、从实验室走向商业社会的整个过程。徐锟的分享揭示出,具身智能是一个技术、资本、时机和未来相互交织的故事。**一、时机**《科创板日报》提出,从2023年开始具身智能创业热度显著升高,顶级科研院所、科技大厂和自动驾驶领域的前高管纷纷参与其中,这一节点发生了什么变化让行业意识到机会来临?徐锟表示,具身智能的本质是Embodied Intelligence,能够完成各种任务,与环境交互感知,具备自主规划、决策、行动和执行能力,是机电系统和智能系统模块的跨界融合。在中国,在具身智能快速发展之前,先进和智能制造领域已构建起强大且完整的供应链生态,智能系统也在快速发展迭代。他认为,具身智能目前的阶段类似“GPT时刻”,通过预训练加后训练的范式,展现出面向任务的高泛化性能。这是机器人从功能化向智能化发展的起点,在不久的将来,具身智能机器人将逐步进入家庭服务、工业、产业、商业等各类场景,把人类从重复或危险的工作中解放出来。2023年初,随着Transformer架构和大语言模型取得突破性进展,业界再次关注AI和硬件结合的跨界应用开发,具身智能成为最广阔的市场。2023年也是中国具身智能企业的密集初创期,像由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陈建宇创立、清华大学占股的人形机器人企业星动纪元,清华交叉信息学院助理教授赵行、许华哲和曾在前Waymo和Momentum就职的高继扬博士共同创立的星海图等项目都是在2023年前后创办的。同年,中国产业界也不断孵化出不同方向的具身智能公司,例如前小度机器人团队负责人和腾讯RoboticsX机器人实验室一号员工来杰率领团队创立的星尘智能,以及前OPPO和前小鹏汽车首席科学家郭彦东博士创办的智平方,这些公司都在迅猛发展。《科创板日报》又问,这波具身智能赛道创业和之前机器人行业有何不同特点?徐锟回答,具身智能延续了大模型的发展态势,其创业公司的迭代和发展速度远远高于此前机器人本体的发展速度。以前,机器人本体赛道的细分领域要经过一两年才会出现显性的、本质的、里程碑式的业务变化,而现在的具身智能,每隔几周或个把月,就能发现demo本体、算法或者场景解决方案有显性升级,并且迭代出很多新能力,迭代频次相比传统先进制造领域有数量级的提升。同时,具身智能作为交叉学科,创业团队背景多元化,顶级高校学者、大厂自动驾驶领域负责人、机器人领域创业者、新能源汽车高管等多领域人才都切入进来做具身智能。中国头部主机厂和机器人企业也在孵化自身业务团队,如特斯拉内部孵化了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华兴曾投资过的追觅科技也在内部孵化了人形机器人公司Magic Bot。《科创板日报》还问,华兴在具身智能上的布局时间线是如何形成的?徐锟称,华兴的时间线基本和国内一级市场的主流VC同步布局。第一个合作项目是在2022年年底陪伴傅利叶智能内部孵化研发人形机器人,当时随着Transformer架构和大模型的突破性进展,引燃了业界和资本市场对具身智能领域的持续关注和投入热情。在具身智能之前,华兴长期扎根在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以及相关跨学科领域,在底层大模型、AI应用、机器人、自动驾驶赛道已有深入研究和案例积累。国内很多头部大模型公司都是华兴的客户。基于以前的认知和积累,华兴顺利进入具身智能领域,不需要重新付出巨大的学习时间和沟通成本,陆续接触到诸多Rising Star。2023年后,一级市场投资机构频繁出手,华兴也顺利嵌入到融资交易流程中。《科创板日报》再问,从观察来看,被市场广泛关注的具身智能初创公司有何画像?徐锟认为,具身智能是典型的跨学科领域,技术端还在不断探索。目前的创业路线有大厂高管创业、科学家创业、连续创业者结合科学家创业等多种形式,总体而言,具身智能需要更综合且持续迭代的团队。其中,科学家阵容及其学术积累决定企业研发阵容的厚度,影响前沿技术企业发展的上限。但纯科学家创业团队可能存在商业运营逻辑不接轨的风险。所以,中国热度最高的具身智能企业都是科学家、连续创业者和大厂高管的综合阵容,并且会持续招揽机电系统、智能系统、商业场景的高端人才,保持企业处于研发能力、产品迭代和商业落地的最佳平衡点。因此,能否做好股权激励,持续吸引多类型、差异化人才加入团队,是影响具身智能企业长期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科创板日报》最后问,站在当前节点,新的具身智能团队成功的机会大吗?徐锟表示,具身智能是高投入、长周期、快迭代的赛道,很难像平台型科技企业一样实现winner takes all。原则上机会还存在。但就像大模型一样,现在再投入做一个基座大模型公司去和头部公司竞争,难度很大。当前具身智能处于“Chat GPT”时刻,过了这个发展的黄金窗口期,后期加入的代际差需要更多资源和努力来弥补。从资本市场角度看,具身赛道的项目热度处于成熟期,这里不是说产品绝对成熟,而是资本热度很高,吸引了中国一级市场多种机构类型(战投、市场化机构、国际资本、国资和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家办等)关注。后续主流机构对具身智能新进入者的审美标准会越来越高,但相信2025年仍会有值得关注的创新型具身项目出现。不过新项目需要具备更差异化的技术特点或者场景解决方案、更快的迭代速度、更高阶的团队,同时融资估值定价要对投资人有更高回报率,才能吸引一级市场持续投资。**二、路线与热度**《科创板日报》提问,目前具身智能的初创公司路线多元化,有做本体的、做大脑的、做整机的等,从投资领域视角看,不同路线的热度有何区别?徐锟说,具身智能现在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可类比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十多年前,中国一级市场最重视整机公司,因为终端业务更容易起量,规模量产后现金流良好,并且会带动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传导到上游核心零部件,如电池、电机、电控及自动驾驶企业的创业发展。这种从整机终端到软件和核心零部件独立创业的逻辑同样适用于具身智能。投资人最初关注本体表现,现在逐渐延伸到硬件 + 软件,如具身大模型的能力。现在国内具身智能发展路线多元化,有像特斯拉那样全栈自研、打造全球领先人形机器人整机的。但在中国,全身人形机器人不是具身智能领域的唯一答案,不同企业的发展策略和技术路线百花齐放。很多头部企业可能主打一个或几个点,这些技术路线包括“一脑多型”、端到端AI算法和世界模型,也包括与具身大脑适配的先进本体,还有短期专攻上半身运控操作、灵巧手等核心零部件或者特定场景的异形机器人等。不同路线发展下去,业务终局会有很大差异。例如注重具身大脑的公司,未来某些场景下可能不采取自研本体路线,而是与其他公司的可适配本体合作量产。所以,具身智能领域在多个细分领域都可能产生头部公司,这些公司之间的投并购机会将持续存在。《科创板日报》又问,现在市场上存在所谓鄙视链的说法,如“搞软件的,鄙视搞硬件的,搞大模型的,看不起强化学习的”,如何看待这一说法?徐锟表示,从他的观察来看,具身智能赛道的鄙视链并不明显,或者说具身智能这种跨学科领域存在N个技术制高点。例如,中国目前估值最高的具身智能公司之一,其本体能力领先、团队综合实力较强,在科研、安防、军民融合、巡检等严肃产业和工业场景中有明显进展,收入体量和出货量都较大。按照所谓鄙视链说法,本体公司应被鄙视,但它率先成为市场上最受业界尊敬的企业,并且正在高效推动从机器人本体公司向具身智能企业的迭代路径,商业场景和单机经济模型也在快速跑通,具身大脑能力也在持续补强。做到“脑 + 形”两者兼备,才是具身智能领域最具潜力的rising star。现在比较受关注的具身大脑公司,严格来说都还处于同一起跑线,产品都在迭代demo阶段。大家都卡在量产、商业模式场景落地上,业务普遍是把自己的demo小规模出货给科研机构、高校等,技术路线还在逐步收敛,尚未有明确结果。大部分具身智能企业显然还需要思考更多工程化问题,因为即使实现商业应用场景落地,量产产能能否跟上还是未知数。参考EV领域和特斯拉之前的发展,新兴的复杂工业产品量产通常会面临大规模工程化问题,特斯拉的model3量产车型也曾深陷“产能地狱”,将量产计划一推再推。具身智能更加复杂和多元化,量产更要以此为鉴。所以,不少投资机构采取多点开花的策略,不会只押注一个项目。**三、未来**《科创板日报》问,现在投资人在评估具身智能项目时,是否开始对商业化能力提出要求?徐锟回答,在过去两年,具身智能企业没有将商业化和相关人才引入作为绝对重点。一方面,主流科技投资机构有共识,普遍看重公司是否能在研发能力、Demo技术参数和表现等方面持续处于制高点,这样未来才更具技术爆发力。换个角度说,如果具身智能企业牺牲研发和迭代速度,像前代机器人本体公司一样过早投入工业制造场景内卷式发展,不一定是好事,在产品研发和业务谈判的自主性、产品利润率上都会受到较大制约,同样会影响企业的前沿科技属性和未来拳头产品的爆发。投资人对具身智能公司的发展通常有前置性的感知,投资判断更偏向技术底蕴和长期主义,通常不会要求公司进入商业化落地阶段。但也有部分投资机构策略更现实,优先看重PMF效果,不同机构的投资风格和业务诉求的差异,也会影响市场上企业的融资节奏。《科创板日报》还问,作为AI时代的新风口,从观察来看,具身智能会像OpenAI那样给产业界带来颠覆式改变吗?徐锟认为,毫无疑问,大模型和具身智能都会给产业界带来颠覆式改变,两者也在快速发展并相互融合。具身智能被广泛认为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主要源于其强大的跨模态能力、自适应性和泛化能力以及高效、灵活的任务执行能力。其中关键包括统一一个模型泛化多种任务和环境,二是端到端,从接收全模态数据到生成最终输出(如决策、动作等)的整个过程,通过一个简洁的神经网络链路完成。三是Scaling up(规模化),通过持续的数据积累实现自我完善,不仅提升性能,还能在未知任务中展现卓越的自适应和泛化能力。目前来看,具身智能公司的发展路线可能遍地开花,落地场景也非常多元化,如零售、物流、家庭服务、医疗康养等。具身智能公司根据自身技术路线选择和资源投入,有高度差异化发展的空间,能在不同场景找到商业变现机会,在各地生根发芽。中国的具身企业享受着目前最为多元化的投资人资源选择,其中包括战略投资机构、市场化机构、国资/地方政府引导投资,在不远的将来也存在广阔的并购整合空间,包括创业公司持续做大叠加外延式并购扩张、大厂战略并购创业公司、创业公司强强合并或抱团取暖等,值得期待。(科创板日报记者 余诗琪)
本文通过对华兴资本集团董事总经理徐锟的采访,深入探讨了具身智能赛道的多个方面。从赛道的融资情况引出,详细阐述了具身智能创业的时机、不同创业路线的热度差异、是否存在鄙视链以及该领域的未来发展等内容。可以看出具身智能是一个极具潜力但也充满挑战的领域,各方面因素相互交织影响着其发展进程。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