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引擎

陕西的“三项改革”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介绍了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高校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案例,阐述了“三项改革”如何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如何为成果转化搭建平台,以及怎样为产业集群聚力,展现了陕西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积极探索与成功实践。

西北工业大学罗剑团队科研成果成功转化,催生出国内首家量产薄膜铂电阻的企业;西安石油大学严正国教授团队研发的VideoLog可视化测井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并且在众多油井得以应用。

2月26日,陕西省科技厅公布“三项改革”首批1000项优质科技成果,这些成果涉及新材料、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这些如同“金种子”般的成果迅速从“实验室”迈向“大市场”,这也成为陕西推动“三项改革”拓展范围、提升质量和效率的生动写照。

在“三项改革”政策的推动下,陕西各类创新主体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众多科技成果及时应用到产业之中。

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计单列成果达10.6万项,转移转化3.6万项,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位居全国第十,科技活动产出水平居全国第四。

为科研人员“保驾护航”

西北大学教授马劲风称:“‘三项改革’打破了成果转化中的制度壁垒,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让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

在“三项改革”政策的激励下,西北大学以普通许可的方式,许可陕西瀚坤世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实施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相关技术的5项发明专利。按照“三项改革”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政策,对于转化收益奖励,西北大学允许该公司直接支付给马劲风团队,并且双方能够自行约定支付方式。马劲风团队借此与公司继续合作孵化,探索成果的实际应用。

如今,在陕西,许多像马劲风这样的科研人员带着科技成果勇敢地走向市场。

陕西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众多,但长期以来,职务科技成果转化面临“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等普遍难题,不少成果因各种限制而未能得到有效转化。为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和产业化,陕西不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充分释放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运用政策“组合拳”,为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清除障碍、保驾护航。

2024年2月1日,修订后的《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正式施行,将“三项改革”相关举措纳入其中,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在此基础上,陕西进一步将“三项改革”的范围扩展到医疗卫生机构和在陕国防科研单位。

在“三项改革”政策的带动下,各类创新主体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情被极大激发:

西安、咸阳、铜川开展“先投后股”试点,助力已经走出“实验室”但尚未走上“生产线”的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形成财政资金循环运行的长效机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以“先使用后付费”的方式将600余项专利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西安石油大学探索通过“事前约定收益”的方式转化成果。西安理工大学与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建立技术托管平台,将早期的科技成果委托给技术托管平台进行转化应用,享受平台提供的转化孵化服务。

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等中央在陕单位分别采取赋权改革、知识产权资本化等方式推动成果转化。50多家医疗卫生机构参与“三项改革”试点,梳理出拟转化科技成果清单300多项,并向科创服务机构集中推送。

为成果转化“构建平台”

西安理工大学教授朱凌建表示:“‘三项改革’及其配套政策为我们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使科研成果更好、更快地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2024年3月,朱凌建带着科技成果在咸阳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落地,成立陕西铉光未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短短数月,公司已经与多家单位签订合同,全年合同金额超千万元。

聚焦“不敢转”“不会转”的问题,促使“转成功”“转得好”。建立“1 + N”线上线下常态化路演机制、设立“三项改革”重点专项、探索“以演代评”等方式,陕西采取多种措施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通道,持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环境。

据统计,2024年,陕西分类举办高校院所专场路演、重点产业链系列路演等活动637场次,路演项目7530个,融资超过62亿元;通过“以演代评”方式对落地转化的120个项目给予5533.8万元后补助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推进,转化质量和效率提升,科教资源潜力加速释放。

不仅高校如此,省属科研院所也搭上了“三项改革”的快车。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借助“三项改革”搭建的平台促成科企对接,着眼市场需求精准研发,加速实现科技成果从“0”到“1”再到“N”的转化。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主任穆建新说:“近年来,我们先后选育出30多个油菜、大豆新品种,将20多个油菜新品种推向全国市场,实现了‘育成一个、转化一个、走俏一个’。其中,‘秦优1618’油菜新品种目前已在全国推广800多万亩。”

2024年12月30日,陕西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平台上线,为科研人员与中小微企业搭建起便捷、一站式的“先使用后付费”成果对接平台,有效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紧密融合。

省科技厅还将不断完善“政策宣贯 - 成果筛选 - 专业评估 - 集中路演 - 对接转化”全链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支持新建20家中试基地、概念验证中心,开放应用场景,加快成果落地应用。

为产业集群“汇聚力量”

3月3日,在陕西铜川秦创原先进激光与光电集成产业创新聚集区,陕西宇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内一片繁忙,工作人员全力制备新一代半导体氮化镓外延片。

这家专注于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外延片和光通信厚氧化层外延硅片设计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在2024年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在氮化镓功率器件研发方面取得关键进展,还荣获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三等奖。

公司负责人刘烨感慨:“秦创原和‘三项改革’各项政策给了我们强大动力。借助各类重点研发计划,我们积极投身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收获了多项自主研发成果。”

陕西宇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成长,正是“三项改革”为产业集群汇聚力量的生动体现。

2024年,陕西启动新一轮秦创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培育建设成为重点工作。经过深入调研与统筹部署,陕西启动建设21个产业创新聚集区,覆盖光子、新材料、氢能等多个领域。这些聚集区以科技资源聚集引领产业创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推动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高质量建设,陕西强化省市区联动,完善体制机制。在政策支持方面,制定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政策指引等文件,明确思路、细化举措、强化领导,为各地创新执行提供有力指导。同时,实施“四链”融合项目,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支持聚集区产业向“高”向“新”发展。

一年多来,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成果显著:新增科技型企业935家,新建科研平台112个,新增创新服务机构75个;技术合同成交额近200亿元,落地科创类重点项目205个,总投资809亿元。今年,陕西还将围绕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谋划布局新一批秦创原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不断提升聚集区影响力和磁吸效应。

在“三项改革”的支撑下,陕西加速推动延链补链强链,大量科技成果顺利转化,集聚了更为丰富和充沛的创新资源和要素:现代煤化工、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持续巩固提升;光子产业聚集企业320余家,产值突破300亿元。(记者 张梅)

陕西通过“三项改革”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一是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解决了他们在成果转化中的后顾之忧;二是为成果转化搭建了多种平台,通过多种方式和机制打通成果走向市场的通道;三是为产业集群发展汇聚力量,通过建设产业创新聚集区等方式促进创新资源和要素的集聚,推动了陕西的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9991.html

(0)
购物狂魔购物狂魔
上一篇 2025年3月5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