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自2018年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以来,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包括阵地建设延伸到百姓身边、党的理论宣讲深入千家万户、全民参与共建美好家园、文明新风浸润日常生活以及走出了独特的洛阳模式等内容,展现了洛阳在文明实践工作上的丰富成果和积极影响。
在春日的洛城,牡丹悄然开始萌动。伊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里,“洛阳大妈”毕清风正为戏迷爱好者开展技能培训;涧西区重三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中,“共享奶奶”蔡春芹给双职工家庭的孩子辅导作业;栾川县陶湾镇协心村文明实践广场上,村民拿着参与环境整治所得的积分在“道德积分超市”兑换粮油……这些场景生动地体现出洛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真实状态。自2018年成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后,洛阳市以阵地建设为根基、理论宣讲为灵魂、服务群众为根本,把文明实践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让文明的种子在这座千年古都发芽成长。在第62个学习雷锋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回顾这条以人民幸福为底色的实践道路,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文明画卷正在缓缓展开。## 一、服务站点深入百姓生活涧西区长二社区,一座由废旧仓库改造而成的“网红”实践站充满了青春活力。这里有新华书店,有小型图书馆,还引入了洛阳本土咖啡品牌“西城十二咖”,每天都吸引众多青年人来此学习、休闲。“以前这里是堆放杂物的库房,现在成了群众最爱来的地方。”长二社区党委书记高瑞兵说。通过“空间换资源”模式,将商户运营与居民自治相结合,该实践站年均服务人次超过5万,水电和基本维修实现自给自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焦元鹏表示:“阵地建设不是简单挂牌,关键要有人气、有温度。借助‘三级书记’主抓机制,目前全市已建成1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9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317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93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形成了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全覆盖网络。”在这组硬核数据背后,是“大门常开、居民常来、服务常在”的温暖承诺。洛龙区打造的64道文化长廊巧妙融入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标语与唐风建筑;偃师区打造的172个文明实践广场,如商都文化广场,定期开展“偃艺夜八点”等特色活动;栾川县的道德积分超市,村民能用参与环境整治的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有效提升了群众的文明素养。洛阳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为基础,持续推进邻里中心、养老中心、健身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和市集等社区“4 + 1”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体育、养老、医疗健康、教育和政务服务六大基本公共服务深入基层。如今,阵地建设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而是融入“家门口”的服务,成为群众触手可及的幸福体验。## 二、党的理论广泛传播2月20日,偃师区缑氏镇李庄村党群服务中心大院,一场戏曲下乡活动吸引了400多人观看。其间,偃师区委党校的青年教师杨道宾走上戏台,没有PPT和演讲稿,从说文解字里的“忠”“孝”说起,深入剖析日常孝道对家庭的长远影响。这种“田埂上的宣讲”从去年至今已举办多次,讲师们把抽象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土语,把枯燥的说教变为走心的唠嗑,努力让党的创新理论更易被接受且能有效施行。在瀍河区塔东社区,居委委员石磊洋创新“宣讲 + 服务”模式:组织文艺队进公园、进社区,把理论融入节目、把政策凝为曲艺,让理论“唱出来”“演出来”;策划“红色电影进社区”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发起“塔东社区爱心义剪”项目,3年来累计服务困难群众1200多人次。如今,洛阳构建的“1 + 15 + N”宣讲矩阵充满创新活力:专家教授宣讲队伍、基层干部宣讲队伍、群众能人宣讲队伍“三军合力”,形成分层次多样化宣讲体系。青年宣讲员在“河洛青年说”中用脱口秀解读新发展理念并举办训练营培养新生力量;驻村第一书记在栾川重渡沟的农家院里,用民宿经济案例诠释乡村振兴;非遗传承人在瀍河区文明实践广场开展“非遗传承 文明实践”活动,边做面塑边讲文化自信。特别是“E起学理”网络传播行动推出的690条微视频,突破了理论宣讲的时空限制,田间地头的老农刷手机就能学农技,地铁上的上班族听音频就能懂政策。当党的创新理论与河洛大鼓、豫西梆子这些极具洛阳特色的表达方式相结合,抽象的理论变得可触可感。## 三、全民共建美好家园“以前社区搞活动要靠干部求着居民参加,现在得用报名小程序‘抢名额’。”涧西区洛铜社区党委书记岳媛的感慨,反映出“三自组织”培育工程带来的深刻变革。如今,全市培育的4320个自治组织、7654支自乐组织、8100个志愿组织深入基层治理末梢,引导群众参与秩序维护、文明劝导、邻里互助等基层事务,实现群众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当家人”。涧西区重二社区的“共享奶奶”项目,让退休教师接送双职工家庭孩子上下学,该项目去年12月还受到河北卫视邀请参与跨年晚会节目彩排及录制;洛龙区龙瑞社区B区“龙瑞大叔”文明督导团,遇到乱扔垃圾、破坏公物等不文明现象就会进行劝导,使小区文明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创新服务融入生活场景。“洛小青”志愿者手把手教老年群体使用智能手机,帮助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洛龙区开元路街道天元社区推出的“时间银行”存储志愿服务时长,目前已有个人储户超3000人,催生了法律咨询、金融服务等12支志愿服务队。群众智慧催生特色项目。涧西区周山路街道中泰花城社区,78岁热心居民李花竹带头创立“心灵手巧缝补站”,已有30多人加入,完成衣物缝补超1000件;伊川县人民检察院针对青少年群体实施“萱草花”沉浸式普法项目,以“短视频”“剧本杀”“飞行棋”为载体开展创新普法宣传活动,让青少年在游戏中学习法律知识。目前,洛阳以打造多元文明实践项目为抓手,引导各县区从实际问题出发设计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不断满足群众多元需求。截至目前,洛阳市稳定实施一年以上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有2300余个。## 四、文明新风融入日常伊川县鸣皋镇杨海山村的道德积分超市,货架上米面粮油摆放整齐,村民杨团彬正用参与环境整治积攒的120分兑换一桶食用油。这个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建立的积分体系,将61项文明行为量化赋分,每项任务分值1 - 500分不等,已有1200多名村民在平台注册账号,周登录使用率超50%。以文化人,温润心灵。偃师区翟镇镇甄庄村以“乡愁”“好家风”“乡村振兴”等为主题,在近一公里长的民居外墙上绘制墙画,墙画成为美观又能“说话”的“宣传员”,成为倡导文明新风、宣传文化自信的新阵地;老城区贴廓巷红色文化步行街联合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开展“沉浸式党课”活动,让数万名参观者在革命文物前接受精神洗礼。品牌活动大放异彩。首届城市文明生活季活动培育的162名文明推介官,开设“洛阳文明那些事”“城市变化我来说”“童言童语讲洛阳”等板块,以短视频形式推介洛阳文明资源;“洛城有爱 暖心有我”为民服务品牌活动,通过2700余场活动惠及23.5万群众,以小行动汇聚大爱心。志愿服务温暖人心。第41届牡丹文化节期间,全市有3.6万多人次参与文旅志愿服务,助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去年春节开展的“爱在洛城”免费接送游客暖心行动,超500位私家车主参与,洛阳娄建党雷锋车队免费接送外地游客1600多人;洛阳市注册志愿者超120万人,大约每6人中就有1名注册志愿者,“有困难找红马甲”成为新俗语。## 五、洛阳的文明实践模式2月12日元宵节,洛阳市2月份“社区邻里日”暨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中活动日主会场活动在伊滨区中央公园悦动广场举行。活动现场有锣鼓、秧歌、舞龙、花船等民俗展演,还设置了非遗、文创、美食等30多个文明实践摊位,打造了绚丽多彩的灯会景观,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千余人。一月一主题是洛阳市“社区邻里日”暨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中活动日主题活动的一大亮点。两年来,洛阳市把“社区邻里日”暨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中活动日主题活动作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有效载体和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有力抓手,着力打造具有洛阳特色的社区文化和文明实践品牌。偃师区结合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孟津区开展“黄河岸边是我家”主题活动;老城区通过“文明 + 文艺”的创新形式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自“社区邻里日”活动开展以来,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创新“自选动作”,走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特色路”。如今,漫步洛阳城,文明实践的印记随处可见:老城十字街的“诚信商户”挂牌体现商业文明的提升;地铁站里的“牡丹文化主题车厢”彰显城市美学追求;社区广场上的“家风家训墙”记录着德善传承;持续四年的“社区邻里日”暨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中活动日,累计举办3600余场活动,发动3.2万志愿者服务96.9万人次,让“钢筋森林”重现“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情。展望新征程,随着2025年河南省“学雷锋·我行动”暨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周在洛阳启动,这座千年古都将继续以人民为中心,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文章全面阐述了洛阳市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的多方面成果,从阵地建设、理论宣讲、全民参与、文明新风和独特模式等角度,展示了洛阳以人民为中心开展文明实践工作,让文明深入基层、融入生活的情况,体现出洛阳在文明建设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取得的显著成效,也预示着洛阳在未来将继续发挥文明实践的力量推动城市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9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