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的创业历程,他从早期不被资本看好的“非共识”创业者,逐步成长为得到全行业乃至全国人民认可的“共识”型企业家。文章通过回顾宇树科技发展的不同阶段,包括早期融资的困难、后来的成长突破、王兴兴的个人特质以及宇树科技的技术优势等方面,展现了王兴兴和他的宇树科技是如何在创业浪潮中逆袭的,同时也探讨了风险投资在这一过程中的决策与转变。
在2025年的第一季度,三家公司进入了所有中国人的视野,它们是杭州深度求索、成都可可豆动画和杭州宇树科技。这三家公司的创始人梁文锋、饺子和王兴兴,他们凭借着各自领域顶尖的技术和传奇的创业经历,在“国运”和“民族自信”的推动下被载入史册。
这三位创业者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他们在创业初期,都极其专注于自己事业的细节。也正因如此,在项目或公司的早期阶段,他们并没有得到资本或者市场的广泛认可,可称之为“非共识”创业者。其中梁文锋和饺子,由于行业、自身经营等多种因素,甚至从未获得过风险投资的资金,所以我们很难从投资人的视角去审视他们。
然而,王兴兴却有所不同。在充满“捶胸顿足的错失”和“谢天谢地的投中”的投资历程里,他是怎样一步步突破自身局限,从一个极度“非共识”的创业者,摇身变为全行业乃至全国人民认可的“共识”型企业家的呢?宇树科技的股东机构又是如何发掘王兴兴这位堪称国宝级的创始人的呢?我们不妨从投资人眼中的王兴兴入手寻找答案。
宇树科技创立初期的王兴兴和他的公司是稚嫩的。
一位早期错失宇树科技投资机会的投资人表示:“2017年我们就接触了兴兴,当时我们向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一家当时非常热门的机器人大厂的产品专家请教并做了评估,结论是王兴兴的四足机器人XDog技术壁垒并不高,高校实验室里的专家或许随随便便就能做出来一个类似的。”
某后期投资宇树科技的机构合伙人回忆说:“兴兴那时刚研究生毕业,在大疆的工作时间很短,在公司治理和融资沟通方面的表现还很不成熟,感觉他似乎还没有完全规划好。再加上当时我们连四足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和商业化空间都未能理解,更别说现在的两足人形机器人了。”
与他稚嫩的融资能力、还未形成绝对优势的技术壁垒以及让人难以捉摸的行业前景相比,王兴兴的学历背景在融资方面成为了更为“致命”的缺陷。宇树科技Pre - A轮股东初心资本的管理合伙人田江川在自己的文章中,对错过宇树科技更早期融资进行了复盘:“事后我总结,问题主要出在我「精英主义的傲慢」上,兴兴毕业于上海大学,而我认为机器人行业需要顶尖学府背景,认定这样的背景与行业需求和基金偏好不匹配,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误判。”
做出类似误判的并非田江川一人。另一家错失宇树科技早期投资机会的机构合伙人表示:“同一时期做类似机器狗项目的还有一些,相比之下,兴兴在学历背景、技术背景和产业资源方面,都有比他更优秀的项目可供选择,哪怕现在让我再做一次决策,我可能还是不会选择投资他。”
风险投资人通常青睐三类创业者:实战经验丰富的(如连续创业者或大厂高管)、高知精英(顶尖学府背景)、科学家创业(院士或科研专家)。但王兴兴却以独特的方式,跳出了这些既定的框架,以一个看似较低的起点,开启了他逆袭人生的篇章。宇树科技天使轮的投资逻辑如今已难以考证,但或许早期投资人那被“共识”束缚的目光,还是捕捉到了王兴兴身上尚未凸显的极客基因。
接下来是一段“士别三年”的故事。
2019年9月,田江川和Max结识了南京大学AI实验室的俞扬教授。当时,俞扬教授正在从事AI通用决策领域的研究,他提到实验室长期采购宇树机器人,并且对其产品性能给予了高度评价,还表示国内外的AI实验室都首选宇树机器人,甚至出现了“一狗难求”的情况。
得到来自直接客户的一手反馈后,田江川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他立即让时任VP、如今已升任合伙人的Max再次联系创业三年多的王兴兴。Max态度非常坚定:“这次不能再错过宇树了。”
Max回忆说:“这次见到的王兴兴给我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他在技术和产品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公司治理也更加成熟,核心团队就像大学实验班里成绩排名前十的同学聚在一起做项目时那种极致而纯粹的感觉,兴兴的谈吐和表达也自信了许多。更为关键的是,此时宇树已经拥有了相当不错的订单量,其中不乏苹果、英伟达等科技公司,一家初创公司能受到全球顶尖高校和科技巨头的关注,发展十分可观。”
祥峰投资的管理合伙人郑俊聪也有着和Max相同的感受:“刚从学校出来的创业者通常存在短板,可能缺乏一些商业方面的考量。但王兴兴的学习能力很强,也愿意听取我们的意见。只要学习能力足够强,商业化和企业管理方面的东西会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在当前以科技为导向的创业环境中,底层的技术创新能力才是核心。”
郑俊聪对钛媒体创投家表示:“2020年左右至今,我们一直认为他们的技术壁垒很高。要做好控制系统,必须结合硬件参数。如果买来硬件,开发一个软件就能使用,那就不存在壁垒。宇树的优势在于将硬件整合起来,进行自主定制化开发,从而提升控制效果。所以我们能看到,他们的机器狗能够非常灵活地上下坡,甚至被踢的时候还能保持平衡。总的来说,将硬件定制开发与算法研发深度耦合,同时保持相对较低的成本,我们认为这件事具有相当高的壁垒。”
田江川查看了当时内部的讨论记录,发现最看重宇树的地方在于它的成本和定价模式,即从设计开发到制造全链条的及制降本思路;差异化的技术路径,坚持做纯电机,与波士顿动力的液压系统路径不同;柔性化的交付模式以及创始人在产品、硬件、结构、营销维度的极致主义。
2019 - 2020年对于王兴兴和宇树科技来说意义非凡,这两年间红杉种子、德迅投资、祥峰资本和初心资本相继入股。这些头部投资机构带来的不仅是资金和产业资源,更代表着众多风投机构对宇树科技达成的“共识”。
2021年,宇树科技的四足机器人登上了牛年央视春晚。当年和次年,融资就像开闸的洪水一般涌向宇树科技和王兴兴,顺为资本、经纬创投、深创投、敦鸿资产、容亿资本等机构纷纷投资。
王兴兴是一个有着“科技信仰”和“0融资思维”的创业者。
他的知乎账号备注是“科技至上主义者”,很多投资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那个纯粹内敛的“理工男”。
郑俊聪回忆道:“王兴兴是典型的技术型创始人,他从不刻意迎合投资人的偏好,所有沟通都围绕技术创新展开,无论是技术原理的溯源,还是当场演示产品成果。”
Max评价王兴兴说:“王兴兴是一个非常有科技信仰和科技格局的创业者,我的感觉是哪怕最终的突破性成果不完全属于他,只要这件事有利于整个行业和人类科技发展,他也会为之感到振奋。同时,他的务实也是我见过的创业者里最突出的。例如,几乎所有创业者都会对投资人给出未来三到五年的业务预测,而且大多数都会给出比较激进的预期,所以最终结果大多难以100%达成。但兴兴给我们的预测虽然不算特别激进,但每次都能100%甚至超额达成,是每一次。”
郑俊聪对王兴兴的真诚也深有感触:“有两点足以体现王兴兴的真诚。一是当年我们问他的控制系统是否使用AI时,他很诚实地说不是,而是用一个算法做的。要知道当时AI已经开始流行,很多创业项目都盲目贴上AI标签。另一个是,他当时坦言从第一天起就在考虑如何降低成本,包括机器狗的核心部件、电机、传感器、减速器等,以获得大量用户。这可能不是当时投资人最想听到的答案,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技术实用主义比虚构故事更能赢得市场。”
宇树科技的另一个股东机构表示:“我们也曾担心他在AI上的投入会不会落后于行业对手,因为他的控制系统一开始完全没有利用AI,同时他在媒体采访中还表达了一些和马斯克一样对AI安全性的顾虑。但后来的发展完全打消了我们的顾虑,目前看来,宇树科技的硬件AI能力在行业内名列前茅。”
王兴兴的直率和务实在媒体采访中也体现得很明显。当大家都逐渐被他影响,看到“人形机器人”的未来时,他却在媒体采访中说:“我觉得未必是人形。为什么现在做人形?我们只是迎合社会共识。大家现在觉得智能机器人、通用机器人就应该长得跟人一样,这是最有社会影响力的,因为人就长这样。其实它是什么形态对我来说无所谓,最重要的还是智能,无论是图像端的、执行方面的,人能做的事情它都能做,甚至人不能做的事它也能做。”
总有人跟不上“共识”的脚步。
敦鸿资产的郑华良回忆说:“我们2022年投资宇树科技的时候,还有同行来询问我们的投资逻辑,不太理解这样的公司未来究竟能应用在哪些领域。2023年我们想做一个宇树科技的专项基金,找了很多资金方沟通,他们都表示不感兴趣,最后这个基金没能募集起来。但时隔一年,当宇树科技出圈之后,那些资金方又回过头来找我们,我们也只能无奈地表示手头的份额已经不够分了。这可能是这些资金方最后的上车机会了。”
其实在2021 - 2022年期间,关于四足机器人的投资逻辑已经比较清晰,市场也已经证明了四足机器人的商业价值。经纬创投管理合伙人王华东曾表示:“四足机器人凭借优越的灵活性、友好的人机交互能力,及同等地形下更低的成本,在企业应用及普通消费者场景均有良好的前景。”
郑俊聪说:“第二次加注宇树科技的时候,我们已经看到四足机器人有非常多的应用场景了。例如,巡防、火灾救援实时拍摄等,新冠疫情期间,新加坡还用四足机器人在公园里巡查,提醒未戴口罩的人并发出警示。追加投资时,我们已经看到B端场景的规模化可能。这也消除了此前大部分投资圈对宇树科技最大的疑虑,即除了一些科研用途和少数小细分场景外,四足机器人还能有哪些应用场景。经过短短几年,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同时从我们陪伴宇树科技成长这5年间的观察来看,其应用场景在未来还会进一步拓展。”
令人费解的是,2023 - 2024年间敦鸿为宇树科技设立的专项基金竟然无人问津。若非嫌其估值过高,便是主流资本对悄然形成的行业共识浑然不觉。
当然,如果没有2025年的破圈爆发,宇树科技的估值进一步暴涨,全世界都在疯狂寻找宇树科技的老股,这些资金方可能还会好受一点。
虽然很多投资人都信奉“投资非共识”,但真正能抓住非共识机会崛起的又有多少呢?或许对于绝大多数风险投资人来说,如何捕捉到那些从“非共识”转变为“共识”的时间节点才是最为关键的。
宇树科技的崛起是“非共识”的胜利。
当宇树科技的四足机器人在春晚舞台上完成第一个后空翻时,中国创投史上一场关于“偏见与突破”的隐喻就此定格。王兴兴的逆袭之路,本质上是对“共识暴政”的颠覆。当资本用学历、履历与风口编织成筛子时,他选择用硬核技术凿穿规则的壁垒。
那些曾被贴上“背景屌丝”“技术平庸”标签的岁月,最终成为了迭代算法的养料;每一次拒绝迎合投资人“故事模板”的坦诚,反而成为构建信任的基石。
宇树科技的崛起揭示了一个悖论:真正的非共识,往往诞生于对本质问题的极致专注。王兴兴的“科技主义”,让他屏蔽了市场噪音,将资源倾注于硬件整合与成本控制。这种近乎偏执的务实,恰是穿越资本周期迷雾的指南针。
王兴兴的故事给予当下创业者最重要的启示,一定不是如何取悦资本,而是如何在“非共识”阶段积蓄能量。当技术突破的震波抵达临界点时,共识的堤坝自会溃决。
本文通过讲述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从早期不被看好到最终获得广泛认可的创业历程,深入探讨了他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个人特质以及宇树科技的技术优势等因素。王兴兴作为“非共识”创业者,凭借专注技术、务实坦诚等品质,最终实现逆袭。这一过程也反映出风险投资在创业项目中的决策变化以及整个行业对新兴技术的认知转变,为创业者和投资者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9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