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7动画工作室的发展历程,包括其从校园仓库起步的起源,在创作过程中的成长与探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在商业盈利方面的思考与尝试,同时也展现了创始人黄子杰的动画情怀和理念转变。
“动画都不敢这么演,但它就是实现了。”在《哪吒2》票房过百亿那天,717动画工作室的创始人兼导演黄子杰发了条朋友圈遥相庆贺。他把这部创造诸多纪录的动画电影视作动画人“全村的希望”。
早在2017年,也就是《哪吒》第一部上映之前,这部片子的制片人到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动画系展示概念策划时,黄子杰刚大学毕业,而他创立的717动画工作室已经走过了4个年头。
仿佛受到感召或者启迪一般,黄子杰从学校里的一间小仓库开始,一步步将717动画工作室发展成一家拥有30多人的全流程动画创作公司。自2017年开始商业运营至今,它创作了十多部原创动画短片、两部原创动画番剧,还荣获“金熊猫”金奖、金龙奖等十多个国内外奖项。
717动画工作室的原创IP《咸鱼哥》在全网的播放量突破了1.4亿。剧中那个看似吊儿郎当,实则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咸鱼,以“即便身为咸鱼,也要做最咸的那一条”的生活态度,直击当代年轻人的内心。
“制作动画首先得了解观众和市场,在创作之初就要思考作品将来能衍生出哪些商业形式,怎样收回成本。”如今的黄子杰,会站在公司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更好地生存下去。他把公司划分为四个部门,从创作、商业、衍生品和运营等环节,去细致规划一家小动画公司的未来。
从学校仓库起步的717
717动画这个名字,源于黄子杰在广州读中专时和“717寝室”同学构想的概念。当他在大学创建自己的动画工作室时,717就成了梦想的起点。他向老师申请场地,学校提供了一间堆满往届作业的小仓库。等他清理完,找到一个被淘汰的手绘台,工作室就这样成立了,也因此聚集了一群懵懂却充满热情的学生。
“当时就想,不想等到大学四年级做毕业设计的时候才去创作一部原创动画短片。那时还没学习动画软件知识,就通过网上搜索和看书,‘忽悠’了一群人,用非常原始的方法做动画。现在回头看,这种方式比等老师教更靠谱,在制作过程中不断更新技术、不断试错。因为热爱,没有应付老师和为了学分的想法,就是单纯地想要不断创作,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早期的717动画工作室就像一个纯粹的校园乌托邦。动画作品的内容都是大家集体讨论决定的,创作方式是在纸上手绘或者手工搭建。每个成员都会创作小剧本,然后大家投票选出最有趣的进行深入创作,这种灵活性和皮克斯的“雪糕棒”创意构思方式类似。不同年级的同学因为兴趣加入进来,人数越来越多,工作地点也从仓库搬到了更大的场地。
2015年,工作室发布了第一部电脑绘制的动画短片《风筝》,讲述了一位青年回乡后童年往事不断浮现的故事。他们从零开始研究动画制作流程,包括分镜设定、软件使用、绘画技巧打磨等,耗时一年,成长迅速。在那之后,他们凭借兴趣在制作规划、绘画成熟度和制作专业性方面不断前行。
在黄子杰毕业的时候,《大圣归来》上映了,9.56亿元的票房让投资者看到了国产动画电影的潜力,也让动画人备受鼓舞。
当时,动画投资热潮兴起,但整个动画产业还不够规范,动画人对产业和市场的认知比较模糊。
“但我觉得中国动画肯定会迎来高速发展期,如果能搭上这趟顺风车就好了。”黄子杰凭借对动画的热爱和对市场的判断,将工作室搬到了学校外的出租屋,开始规划未来。他刚毕业时就收到了光线的合作邀请,但由于剧本不够成熟就放弃了。他想做动画电影,可是个人能力有限,困难重重。
“很长一段时间,行业的主要趋势还是以游戏为主,很多学动画的学生也倾向于去游戏大厂工作。整个行业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高薪岗位对人才的吸引力更大。”他找回了几个工作室的老成员,又在学校找了几位大四学生,决定先从番剧做起。
后来,717动画工作室开始承接商业广告,制作长篇番剧,并且在内部制定了“灯塔计划”。从2018年开始,工作室持续发布动画短片,他们通过限时创作的方式,不断提高动画制作水平,陆续发布了十多部动画短片。这些作品既是工作室成长的印记,也是这群年轻动画人艺术探索走向成熟的轨迹。
中国动画如何盈利
7年时间,30位90后动画人创作了超过1000分钟的动画内容,这背后是艰难的探索过程。
2019年,B站推出“小宇宙计划”,为在校学生和初创动画工作室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在数以千计的投稿中,717动画获得了银奖,搭上了互联网流量的末班车。
拿到B站投资后,717动画迎来了分水岭。之前黄子杰只需要专注创作,但投资进来后,为了维持公司和项目的运转,必须招聘负责商业业务的员工,“这个过程中,管理和商务处理非常耗费精力,平衡创作和商业极其困难”。
他们与B站联合开发的原创番剧《咸鱼哥》,总投资超过千万。
在制作过程中,黄子杰感受最深的就是困难,“我们太年轻,没有经验,别人做10分钟一集、共12集的番剧,我们一开始就要做18集,还觉得自己能完成。我不仅要画分镜、配音,还要兼顾公司商务,压力非常大”。
熬夜对于动画人来说是家常便饭,但黄子杰的煎熬不止于此,“非常内耗,就像在黑暗中摸索”。
早期在创作上,他既有冲劲,又很较劲,想要开辟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既要全新,又要颠覆,“别人作品的主角都很帅,我就让主角丑;别人做大型主线、爽文结构,我做支离破碎的搞笑日常,完全是带着满足自我创作的心态去做”。
在豆瓣上,《咸鱼哥》以7.7分验证了观众对这部番剧的喜爱,在B站上更是获得了9.5分的好评,追番订阅人数达到166多万,弹幕数达39万条。有人认为,国产原创走这种轻松、日常且无厘头接地气的路线,“咸鱼哲学”更能引起当代年轻人的共鸣。2024年大年初六,《咸鱼哥》第二季上线。
但现在黄子杰更多的是对自己的不满,“以前做动画,想要证明自己厉害,像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愣头青,为了特别而特别,现在我觉得创作不应该这样”。即便《咸鱼哥》口碑不错,但由于是717动画与B站联合出品,投资高昂,至今还没有收回成本。靠着做商业动画积攒的资金,以及在制作上节省开支,边做边还债,才熬了过来。
“新一季的《咸鱼哥》要做到服务观众,其他都是次要的。”他不断反思如何做好动画,不仅是制作方面,还有态度方面,做一个服务好观众的创作者,“现在我会运用方法论,在创作之前先明确服务的观众群体,了解他们的痛点和需求,思考如何在作品中解决痛点、满足需求,同时突出作品的市场特色。从这个角度看,我对以前的作品和当时的创作态度都不满意”。
他更多地从实际角度思考中国动画如何盈利,动画电影的盈利模式相对清晰,但动画番剧的盈利模式却很模糊。过去,动画行业的生态不太健康,当资本进入平台,平台采购动画番剧时,为了上市或者争夺市场份额,平台会释放大量订单需求,动画公司面对平台抛出的橄榄枝变得忘乎所以,相比拿到标书、绑定平台,对观众和作品的商业化开发就没那么上心了。行业看似繁荣,实则已经失去理性。
黄子杰认为,自己早期的作品就是在不够理性的环境下产生的,没有考虑观众的需求和作品的商业化开发。日本的动画番剧发展多年,已经形成了一套逻辑严密的体系,比如在开发之前就明确要服务哪些观众、用什么故事、分配好后期销售授权、海外授权等利益,算好每一笔账,觉得能盈利才开始投资。
熬过疫情三年,黄子杰意识到,动画人不能依赖他人,得自己想办法生存。在投资趋于理性、热钱减少的时候,他反而觉得行业环境更健康了,“动画人能更冷静地思考如何证明自己的作品是优秀的,而不是想着如何从投资里抠多少钱当利润,要学会珍惜平台的投资机会”。
《哪吒2》的爆火,让他再次想起十年前《大圣归来》的时刻,行业热议动画电影,资本再次涌入。但他更关心的是,动画人的主观能动性如何被激发,“我们正在做新的《咸鱼哥》策划,也在做电影策划,但不能指望一部爆款作品就能改善行业环境,只能说机会会增多,但一切都要自己摸索和承担,要珍惜每一次机会”。
去年12月底,黄子杰刚做完第二次心脏手术,这是解决前几年过度劳累导致的身体问题。这位31岁的年轻动画人用身体的代价和不断的试错,在动画行业中一次次闯过难关,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
“如果动画不盈利,就要想办法做盈利的动画,就要了解观众、市场和资本,探索盈利的整个流程。如果动画人的待遇太低,也需要动画人自己努力提高收入,而不是一群人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原地打转’。”对他来说,如今的创作不再是单一的作者创作。如果经过诸多变革之后,也能让他更好地实现创作,“这一切都是为了最初做令人骄傲的原创动画的初心,而其中观众的认可,就是最大的骄傲”。
717动画工作室的发展轨迹,从校园中的小工作室逐渐成长为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动画公司。期间经历了创作上的探索、商业上的尝试与困境,如在制作《咸鱼哥》时面临的高成本、难回本等问题。创始人黄子杰也在创作理念上有了转变,从单纯的自我表达转向考虑观众需求和市场盈利。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身体上的损耗,但他依然对动画行业的未来充满希望。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9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