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在中国的发展展开。首先阐述了可再生能源成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新力量的背景,包括相关部门发布的可再生能源消费量目标。接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颁布20周年为契机,讲述了固德威副总裁王英歌对可再生能源发展历程的看法,如技术推动成本降低等。还提到国际能源署对全球分布式能源装机容量的预测以及中国在其中的地位。另外,针对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王英歌也发表了看法,并且探讨了新能源入市对绿电消纳的影响,最后展望了可再生能源未来多能互补等发展趋势。
在当今时代,可再生能源已崛起成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进程中的一股强劲新力量。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到2025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要达到11亿吨标煤以上,而到了2030年,这个数字更是要达到15亿吨标煤以上,这无疑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
2月28日,一场意义非凡的活动在北京盛大举办。这场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联合主办,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和央广新能源共同承办的活动,是为了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颁布2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固德威(SH:688390)的副总裁王英歌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达了他对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深刻见解。他指出,中国早在2005年就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这部法律极具前瞻性,它既借鉴了国外的先进法律经验,又紧密结合了中国自身的发展需求,并且与当时刚刚崭露头角的光伏产业化进程同步发展。
“回首可再生能源过去20年的发展道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显著特征:技术的进步促使成本大幅降低。就拿光伏来说吧,在过去的20年里,其成本的下降速度之快令人惊叹,一度电的成本从1 - 3元,一路骤降至大约一两毛钱,而这背后的根本动力就是技术的不断进步。正是技术进步与成本下降这双重因素的有力推动,才使得整个可再生能源市场蓬勃发展起来,如今我国已然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在我看来,可再生能源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王英歌这样说道。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到2030年,全球分布式能源装机容量将会达到1.4亿千瓦,相较于2020年,这个数字增长幅度超过300%。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分布式能源投资市场,其市场规模必然会持续不断地扩大。
2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对新能源上网电价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明确指出,要推动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由市场来形成。新能源项目的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要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也将通过市场交易来确定。
王英歌认为,这一改革举措将会进一步推动新能源上网电力的交易,而这个时刻的来临也标志着我国的新能源企业已经具备了参与市场化竞争的能力,正在朝着主力能源的方向大步迈进。
当新能源进入市场之后,是否能够推动绿电消纳问题的解决呢?王英歌认为,新能源入市对绿电消纳问题确实有着一定的缓解作用。在过去的风光大基地建设过程中,电网建设的速度往往难以跟上电源建设的速度,这就导致了电价的波动。而通过市场化交易,在负荷侧建设分布式能源,并且与储能系统进行智慧能源管理,再结合完善相关政策等手段,就能够促进绿电的消纳。不过,当前中国在碳资产和绿证管理方面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应当进一步完善政策并且有效地加以推广,提高碳资产的价格,让市场参与者能够通过电力交易、碳资产和绿证获得收益,从而增强市场的活力。
那么未来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将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呢?王英歌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未来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将会呈现出多能互补的特点,风电和光伏将会与储能相结合,储能能够平衡电力交易,从而提高风电和光伏的收益。同时,未来还需要大力发展非电力可再生能源,例如氢氨醇等。虽然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都需要一个过程,但是随着可再生电力成本的不断降低,非电力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也有望随之下降,相关的市场也会随之发展壮大。
本文总结了可再生能源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从政策目标、发展历程、成本变化、市场规模、电价改革、绿电消纳到多能互补发展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向好,政策推动下可再生能源消费量目标明确,技术推动成本下降促使市场扩大,电价改革推动新能源企业走向市场化竞争,绿电消纳有望通过多种手段改善,未来还将朝着多能互补等方向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7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