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海体育史话》展开,先介绍了《上海体育史话》这本刊物的基本情况,它于1982年10月发刊,对讲述上海体育故事、推动上海体育文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随后以上周2025年全国射击冠军赛(手枪项目)在上海圆满收官为契机,引出对上海早期射击赛历史的探寻,从最早的射击场建立到各类射击比赛的情况,包括比赛的组织、赛制、参与人员等多方面的内容,还提及了中华队在射击比赛中的表现等。
《上海体育史话》于1982年10月发刊,这是一本讲述上海体育故事、推动上海体育文史工作的重要刊物。跟着我们一起从这本史话里探寻上海体育记忆吧。就在上周,2025年全国射击冠军赛(手枪项目)在上海圆满落幕。神枪手们齐聚申城,赛事氛围十分热烈。在本期的体“谈”记忆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上海枪赛的源头。上海最早的射击场建于1896年,那时候它被叫做“靶子场”,位于北四川路底,是由英、美在沪商团共同出资建立的室外露天靶场。这里设置了各种射击距离,还有挡弹墙和靶沟,通往靶场的小路被命名为靶子路。从当时的四川北路周边地图(上世纪三十年代)能清晰看到虹口公园旁的靶子场。1901年,由公共租界的工部局万国商团发起设立了“万国赛枪会”。正会长是英国人布鲁克史密司,他还是工部局总董事、怡和洋行大班,后来由丕尔司担任会长。会员都是各国在沪义勇队中的优秀射手,到1921年时共有206人。中华队射击教练陈景塘在1920年当选赛枪会第一任华人议董,次年再次当选,之后由郝伯阳当选。1926年5月11日的《申报》报道称:“本埠赛枪会为沪上各团体体面商人所组织,每月合作友谊比赛一次,成立迄今已阅廿五年,每年5月份举行总赛枪(射击大奖赛)一次,以观成绩,并由旅沪中外商号捐助巨款,以充奖品。”当时的射击比赛种类丰富多样。除了一年一度的“上海香槟”射击大奖赛外,几乎每月都有一次杯赛,1922 - 1923年期间,每月甚至有两次杯赛。此外,还有英瑞杯射击比赛、英国杯、美国杯、葛雷烈杯、万国赛枪会大银盾和中华杯等射击比赛。万国赛枪会举办的总赛枪还分成7到9个等级赛,像总分赛、分班赛、慰勉赛等,并且设有“妇女彩”。按照西方风俗,凡地方赛枪,妇女发起购买彩票,按售出彩票的十分之一抽签作为妇女中彩(每张彩票当时为洋一元,后几年为洋三元),然后由参赛射手抽签为中彩妇女代射,根据代射者成绩高低排名,前10名的妇女代射人员可另外得奖。报名参加比赛的收报名费洋三元,比赛后节余费用赠送给伦敦医院。除了上海市本埠的射击比赛,还有埠际比赛。例如1926年5月8日与汉口万国赛枪会的选手进行友谊比赛,以及菲律宾、新加坡等地与上海赛枪会进行射击通讯赛。在远东射击比赛中,上海华人队曾于1925年获得第一。“万国赛枪会”还组织10名优等射手与英国伦敦赛枪会进行远距离射击通讯赛。1921年10月22日《申报》报道:“昨日伦敦与上海射击比赛,双方各派10名选手在二百、五百、六百码不同距离上,每人各射21发,上海队得966分、伦敦来电得925分,相差41分,上海射击代表队获胜。”从报纸记载来看,当时中国队的水平不低。比如1922年11月28日在虹口靶子场举行的“万国国际枪赛”中,中国队代表王衍庆、于庭辉、郝伯阳三人轮流用卧姿在二百、五百、六百码三种距离上,每人对准英式别士雷靶各发射7发子弹,共21发。当时大刮西北风,天气严寒,地上结有坚冰。比赛结果中国队王衍庆、于庭辉同得93分,郝伯阳得90分,三人合计276分,名列榜首,胜过英、美、日、葡萄牙等七国代表,夺得国际赛枪大银盾,个人获得金十字奖章,各国代表和参观者纷纷鼓掌祝贺。不过,1926年6月以后,一度热闹的射击比赛突然消失了。直到1928年5月14日的《申报》出现“上海手枪会近日将举行手枪比赛”的消息,“会员不限国籍、性别,凡领得枪械执照者,皆可向本埠海格路151号手枪打靶会报名”,同年6月7日、6月8日、8月5日也报道过手枪比赛消息,但之后就没有记载了。当时射击比赛的姿势有卧、立、跪和坐姿四种,射击距离从一百码起到一千码有十几种,常用的是二百、三百、五百、六百码这四种,报上所载的“码”实际为英尺。射击的靶种类繁多,有半身靶、跑步人像靶、跳跃人像靶、用白布中间涂黑点作隐显靶射击用的靶,还有最小牛眼靶(即英式别士雷靶)、大号牛眼靶、月亮靶等。1920年11月20日的《申报》对牛眼靶有所描述:“新式牛眼靶,上半部系灰色、下半部系黄色、中间黑色眼珠一颗半被黄色遮掩,远望如初旬之娥眉月。”其中最小牛眼靶在射击比赛中最常用。射击比赛的时间规定有慢射和速射两种,速射一般为三秒一发或者两秒一发。发射弹数有7发、10发、15发、16发、45发和初级3发几种。自1923年5月起,实行先试射1发,再开始记分射。射击竞赛的评分及奖励方法也很特别。在月杯赛中,如发射16发,前8发成绩算作本月第一次月杯赛成绩,后8发作第二次月杯赛成绩。参赛选手分成五个级别,按每次射击比赛成绩划分,比赛中获奖可升一级或跃升二级,获得最高级名次的选手在下次比赛中需让分,最高让4分。下一级选手参加高一级比赛,成绩最优者可加分,最多加10分。教练员也能参加比赛,而且需要让分,这些比赛方法有些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中华杯大约在1920年6月由华埠总商会赠送,目的是提高中华队进入赛枪会的会员和中华义勇队的射击技能。规定每月举行一次月杯射击比赛,比赛办法及奖励参照万国赛枪会的办法,后来又增设了一只中华射击大银盾作为一年一度的射击大奖赛奖品。大约在1918年,中华队初入赛枪会的会员技术一般,当时射击比赛的冠军多为西人,如葡萄牙人、英人、日人等,中华队会员成绩排在第七之后。经过加强训练和每月射击月杯赛的促进,中华队射击技能有很大进步。自1921年9月14日中华队第一次捧走英国杯后,便在赛枪会组织的射击比赛中多次夺冠,多次囊括个人前三名,报纸多次给予赞扬。如1921年10月4日《申报》报道,在中、英、美、日、葡、瑞、意等国60余名选手参加的比赛中,中华射击队的陈景塘获得总分杯奖,王衍庆、郝伯阳、陈文龙、曹心安等人均得分班月杯奖,之后评论称:“在万国射击比赛期间,显出中华人民特殊成绩,可谓神乎技矣。”1922年3月9日《申报》也有评述:“年来射击比赛,中华射员屡夺锦标,已有超过西商团体之势,各国特等射员中首推中华队为最多,殊为我华人生色不浅。”“租界由各种公共事业,华人大都向隅,唯该队射击能破此先例,平等参加,技压西人,实足增国之光荣,为沪渎居民吐气。”到1922年底,中华队射击人才辈出,经常得胜凯旋。中华队大约建于1910年,由上海总商会会长虞洽卿等人筹款组织。最初聘请圣约翰大学毕业的郑松生、徐通浩任教,在浙江北路设立华商体操会,后名中华义勇队,由英人葛雷烈担任队长兼教练。1923年开始,由徐通浩任队长,队员有500余人,分正备、常备及预备三种。入队条件须是有身份的商人,并有殷实铺保。射击教练由陈景塘担任,1923年起由王衍庆继任,他任教期间中华队射击达到鼎盛时期。1928年5月14日至8月5日《申报》上刊过四篇关于手枪比赛的报道,上海手枪打靶会举办的四次比赛中,华人曾得过三次第一,第四次比赛虽未得第一,但成绩也相当优异,可见华人对枪术研究的精通。
本文通过对《上海体育史话》的阅读,深入挖掘了上海早期射击比赛的历史。从射击场的建立、赛事的组织、比赛的规则、中华队的发展等多方面进行阐述,展现了上海射击赛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让我们看到了当时中国射击选手,尤其是中华队在比赛中的优异表现,也反映出上海体育历史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7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