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罕见病患儿:希望在悄然降临

在我国罕见病患者数量众多,儿童是防治重点人群的背景下,通过讲述黏多糖贮积症、脊髓性肌萎缩症、肝豆状核变性这三种罕见病患儿的故事,展现了随着移植技术进步和医保政策完善,罕见病患者的命运正在发生积极改变的状况。

在我国,罕见病患者总数超过2000万,儿童是罕见病防治的重点人群,约七成的罕见病在儿童期发病。曾经,许多罕见病患儿面临诊疗资源匮乏、药物昂贵、缺乏早诊等困境。但如今,情况正在悄然改变。

先看黏多糖贮积症患儿小新的故事。这是一种发病率仅为十万分之一的罕见遗传病,由于患者体内缺乏特定的酶,黏多糖无法正常代谢,堆积在全身各个器官,损害骨骼、心脏等。小新3岁时被家人发现异常,辗转5家医院1年后在首都儿科研究所确诊。当时她症状严重,手指和髋关节骨骼畸形明显。幸运的是,首儿所可以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小新通过脐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酶活性恢复正常,尿液中黏多糖减少,生活质量极大改善。首儿所还探索出脐带血移植特色治疗模式,近50例患儿受益,累计无病生存率超九成。今年本市将黏多糖贮积症脐带血移植纳入医保报销,费用大幅降低。

再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儿小西。SMA是2岁以下婴儿遗传病头号“杀手”,患者会肌无力,严重影响呼吸和吞咽功能。小西出生后9个月不会爬,2岁无法站立,最初被误诊为“缺钙”,2018年才确诊。诺西那生钠是其特效药,小西确诊时国外该药每针70万元,年治疗费用超千万元。2021年底,该药经医保谈判价格降至3.3万元每针,降幅达95%,年治疗费用降至约3.5万元。小西2022年接受医保用药治疗,如今经过三年治疗,已能扶着助行器走路,还能自己吃饭。

还有肝豆状核变性患儿明明。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铜无法正常排出体外,沉积在肝脏、大脑等器官引发损伤。明明因转氨酶持续升高就医,最初被误诊为脂肪肝,经详细筛查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通过口服锌剂和排铜药物等治疗,转氨酶下降,肝功能恢复正常。正如医生所说,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改变患儿一生。

本文通过讲述三位罕见病患儿的故事,体现出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如移植技术的发展,以及医保政策的不断完善,罕见病患者的状况得到改善,他们正逐渐迎来希望,不再被疾病完全笼罩在绝望之中。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7559.html

(0)
Daniel AdelaDaniel Adela
上一篇 2025年3月2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