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0后村民看家庭农场十年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见证 1032亩土地上的农业变革:家庭农场主刘凡周的奋斗史

80后村民刘凡周在济宁市任城区长沟镇后薛村的家庭农场发展历程。从2014年返乡创业时面临家人反对,到在岳父支持下开始种地,而后不断引入先进农机设备,发展订单农业,与院校合作开展品种试种并创立品牌等,展现了家庭农场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模式与成果,也体现了家庭农场作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缩影的重要意义。

编者按: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及“农业新质生产力”,着重强调借助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家庭农场身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政策大力扶持的对象。文件明确表示,到2025年各省要建立1万个家庭农场,以此推动农业现代化并增加农民收入。

十年前,济宁市任城区长沟镇后薛村的80后村民刘凡周注册了振东家庭农场。他在长沟镇后刘东村流转了1032亩土地,就此踏上现代化农业耕作的征程。十年后的2月21日,刘凡周站在农田边,望着植保无人机轰鸣飞过,回首过往,不禁感叹自己实实在在地见证了农业发展辉煌的十年。

家庭农场与先进农机:见证农业十年辉煌发展

2014年,在外工作的刘凡周选择返乡创业。当时,他对四季农时一无所知,如同一个“小白”。他的这一决定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但也遇到了让他坚定从事农业的事情。“那时家里人觉得种地很辛苦,好不容易走出农村的人又回来种地,父亲觉得特别丢脸。”经历过激烈的争吵后,在得到妻子和岳父的支持后,刘凡周转而到妻子的老家后薛村,承包了372亩土地,开始种植玉米、大豆和小麦。

在刘凡周眼中,农场能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岳父张振东功不可没。“他是地地道道的老农民,勤劳又能吃苦。”刘凡周说道。

2014年6月,正值玉米施肥期。那个年代多用手推车施肥,52岁的张振东心疼刘凡周,便把他支走。张振东独自一人,10天内跑烂了两双鞋,不停地给372亩地施完了肥。“400多米长的地,一来一回就是八百米。”当时的刘凡周暗自发誓:“不能再走老路,一定要把地种好!”

从80后村民看家庭农场十年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见证 1032亩土地上的农业变革:家庭农场主刘凡周的奋斗史

刘凡周的岳父张振东正在驾驶农机。

要做好一件事,工具必须精良。刘凡周深知传统农业的局限,于是不断参加各类农民培训会和农机博览会。2015年,刘凡周成立了振东家庭农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购买了一台种肥同播机,之后又陆续购置了新型农业装备,如宽幅精量播种机、驱动旋耕耙、四驱自走式植保机等大大小小共四十台农用机械。得益于机械化发展,高性能气吸式精量施肥播种机一天的效率可达150亩以上。“配备北斗导航无人驾驶系统,设定好路线后播撒又直又匀,驾驶员只需辅助掉头就行。”

2017年,植保无人机陆续上市。已经尝到机械化耕作甜头的刘凡周购买了长沟镇的第一台植保无人机。当时植保无人机尚未纳入农业补贴范围,一台10升容量的要7万多元。“作物生长后期进田施肥施药很麻烦,特别是玉米长得很高的时候。”刘凡周深知做农业必须与时俱进,只有先进的装备才能确保更好的增产增收。

从80后村民看家庭农场十年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见证 1032亩土地上的农业变革:家庭农场主刘凡周的奋斗史

刘凡周本人。

在此期间,刘凡周紧跟农机更新步伐,购入50升植保机等。去年末,他全款订购了最新款的植保无人机大疆t70p,主要用于病虫害防治、施肥等。“国家对农机补贴政策越来越好,51000元的机器补贴13000元,载重量70升,更大更精准,效率更高了。”刘凡周说。

至此,振东家庭农场几乎将人工从繁琐的农事活动中完全解放出来。目前,振东家庭农场已流转1032亩土地,机械化率达90%以上。

订单农业:从“新农人”到“兴农人”的转变

从最初每亩1000元的流转费到如今的每亩1200元,从几台农机发展到几十台农机,小麦、玉米、大豆的产量和种植户的收入也一同增长。

2016年,刘凡周开始发展订单农业,先后与济宁亿丰种业有限公司、山东华夏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签订合同。通过承接种子企业的良种繁育,种植相关优质品种,成熟后,对方以高于市场价格一毛钱或五分钱的价格回收。这种模式效率高、收益好,很多种粮大户都看在眼里。2017年起,在刘凡周的带动下,不少人纷纷加入订单种植。“我无偿帮大家跟厂家公司对接,统一购买农药种子化肥,对接销售。”刘凡周的诚信实在带动了6家种粮大户,共计5000多亩订单种植。

长沟镇范庄村有两位种粮大户跟着刘凡周一起做订单农业,1980年出生的刘长德就是其中之一。起初,他在2015年流转了100多亩地种植经济作物,“种过大蒜、菠菜、甜叶菊,作物种类混杂,技术不精,赔了四五十万元。”在刘凡周的帮助下,2017年,刘长德开始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如今已发展到700多亩,“地多了也赚钱了。”

从80后村民看家庭农场十年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见证 1032亩土地上的农业变革:家庭农场主刘凡周的奋斗史

正在整地的刘长德。

跟着刘凡周发展订单农业的6个人,有的一开始就参与其中,有的则是中途加入。南张镇的翟兆晴是个90后,原本是出租车司机,随着网约车兴起,他工作依旧辛苦但收入却大幅减少。

在振东农场考察了一段时间后,他在二十里铺镇流转了700多亩地。“出于信任,所有事情都交给刘凡周帮忙对接。”作为种植大户,翟兆晴只购置了一些常见的拖拉机、撒播机。“这就是抱团发展的好处,不用事事亲力亲为,也不需要各种农机都有,飞防之类的交给振东农场来做,他们价格透明,每亩地比其他农业化服务机构便宜1元,总体算下来更划算。”

刘凡周的农机设备齐全,除了用于自家农场,还会提供一些农业化服务,对合作大户只适当收取成本和农机磨损费用。“大家信任我才跟着一起干。”他直言,批量采购时农企会让利,但他总是把利润分给大家,从不在大家身上赚钱。

刘凡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22年行情最好时每亩收益能达到800元左右,过去一年两季亩收益能达到五六百元,现在相较于传统模式增加了200元左右。

院校基地与品种试种:家庭农场打造品牌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刘凡周深知农业种子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农业实验和实验项目推广,共同开展实验项目基地高产创建。

2017年,他的农场成为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济宁综合试验站试验基地;2020年,成为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农作制度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期轮作定位试验基地;2021年,成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小麦试验示范基地。

从80后村民看家庭农场十年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见证 1032亩土地上的农业变革:家庭农场主刘凡周的奋斗史

刘凡周与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在试验田(资料片)。

当被问到为什么拿出这么多地块与这么多院所高校合作时,刘凡周说:“一开始合作是想学习各种知识,年轻人从事农业就要开阔思路、接触更多专家,从传统种植学习中掌握传统种植技术,从现代农业学习中学习现代技术,向科研人员学习能学到前沿技术。”

每年3 - 11月,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与博士生团队就会来到振东家庭农场,在这里长期居住并进行实验种植操作。这时,刘凡周一家人会尽可能为他们提供生活和工作上的帮助。

刘凡周妻子的弟弟李格经常帮助学生们收集数据。2016年,在外从事农机维修工作的李格回到振东农场帮忙,第二年考取了无人机资格证,成为农场的机修工和无人机手。“有时候我们自己的地不种,也要先帮他们把试验田做好。”李格和刘凡周与来到这里的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从80后村民看家庭农场十年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见证 1032亩土地上的农业变革:家庭农场主刘凡周的奋斗史

李格(右)与姐姐一起在农大试验田收集数据。

2022年,振东农场百亩高产大豆示范田亩产达到了302.49千克,打破了山东省大豆大面积种植产量纪录。粮豆节氮增效等技术首次转化,一亩地降低成本30元。

在与研究院的合作中,刘凡周也着重关注育种和实验,专门留出30亩地进行特色性功能性小麦种植,今年农场种植了4个特色品种:济紫麦2号、济蓝麦1号、济麦20、济麦1803。

刘凡周还借助与专家学者交流获得的经验,自创品牌“蜀湖农夫”。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一些高端功能性品种开始被消费者接受。“去年春节,我把大豆、玉米面、扁豆、紫麦面粉组合成礼盒,一箱一百元,卖出了600多箱,反响很不错。”

从80后村民看家庭农场十年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见证 1032亩土地上的农业变革:家庭农场主刘凡周的奋斗史

“提升产量、节约成本、助农增收是我的荣幸和骄傲。”刘凡周说,“科技种粮为新时代的农民打开了一扇窗。”就像从这里走出的学生将论文写在广袤大地上一样,刘凡周的“论文”也诞生于这片土地,并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在长沟镇,这样的家庭农场有163个。截至目前,济宁市任城区共建成1234个家庭农场。一个个家庭农场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生动体现,通过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和示范引领,已经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未来,随着更多政策的实施和技术的推广,任城区的家庭农场将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讲述刘凡周的家庭农场发展历程,包括从创业初期的艰辛到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展示了其在农机设备引入、订单农业开展、与院校合作等多方面的努力与成果。家庭农场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不仅是个体发展的成功范例,更是众多家庭农场的一个缩影,体现了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和示范引领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7123.html

(0)
购物狂魔购物狂魔
上一篇 2025年3月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