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剧的悠久历史、重要地位,以及武汉在汉剧传承保护方面所采取的诸多举措,包括汉剧博物馆的揭幕、“百戏工程”项目的实施、青年人才的培养、相关法规的推进以及联合多地院团申报世界非遗等内容。
汉剧起源于江汉流域,有着超400年的悠长历史。它开启了“皮黄合奏”的先河,对包含京剧在内的诸多皮黄剧种的产生和艺术形态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2006年,汉剧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剧作为地域文化的代表,蕴含着武汉独特的城市气质与精神内涵。近年来,武汉以守护文化根基、传承艺术瑰宝为使命,积极构建汉剧艺术传承保护的立体生态。近期,以“宏宣江汉 流芳梨园”为主题的汉剧博物馆在武汉揭幕。它精心规划了汉剧历史文化展区和汉剧艺术演绎区。汉剧历史文化展区分为“江汉滔滔——楚调面世”“汉皋揽胜——汉调崛起”“古树逢春——新中国汉剧”“‘戏码头’振兴——新时代汉剧”四个部分,全方位展现汉剧发展历程。展览精心挑选了342幅图片和162件展品,设计了17个多媒体互动展项,布置了10个艺术场景。馆内的近代汉口汉剧繁盛VR动态长卷借助科技手段,把20世纪初汉剧演出场地茶馆戏院融入动态画卷,生动重现当时汉口独特的文化风貌。展出的珍贵文物有汉剧大师陈伯华的点翠凤冠、绣花白帔,还有民国时期的手写汉剧工尺谱、汉剧老剧本等,有助于观众深入了解汉剧。戏曲理论家、《汉剧艺术大典》主编郑传寅表示,汉剧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可用“历史悠久、积淀丰厚、影响巨大”概括,汉剧博物馆的揭幕值得载入汉剧史和武汉文化史。剧种传承保护犹如一场接力赛。武汉2020年启动“百戏工程”项目,5年来,在整理恢复传统经典剧目、记录老艺术家口述戏曲传承经验过程中,汉剧表演技艺得到活态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剧代表性传承人胡和颜是首批参与“百戏工程”的艺术家。2020年至今,她带领几代弟子精心梳理剧目,录制了《状元媒》《宇宙锋》《三请樊梨花》《秦香莲》等陈派经典代表作影像资料。她说:“我快80岁了,传承这份宝贵文化遗产的心愿更强烈了,希望这个项目能持续,挖掘传承更多剧目。”汉剧青年演员毕巍然提及胡和颜教戏,感慨老一辈艺术家对戏剧的痴迷执着。“从声腔技巧到情感表达,胡老师要求都很严格,一小段戏常要反复抠二三十遍。”毕巍然介绍,随着不断勤学苦练,青年演员逐渐担纲主力。汉剧青年演员邓诗洁跟随汉剧名家袁忠玉学戏,在《翠屏山——醉归》“三回头”表演中,充分运用手势、眼神、身法、步法,将人物刻画入微。武汉汉剧院作为汉剧保护单位,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武汉汉剧院党委书记、院长黄朗介绍:“目前,武汉汉剧院在汉剧十大行当中都有当家演员。”该院成立多个戏曲名家工作室,邀请汉剧老艺术家教学,名师带徒、言传身教,还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此外,武汉制定了《关于振兴武汉戏曲“大码头”的实施方案》,从加强阵地建设、精品剧目创作、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支持戏曲艺术发展。武汉汉剧院演员李青介绍,汉剧保护传承立法工作正在加速推进,以推动汉剧艺术持续繁荣发展。作为汉剧艺术重要发源地,武汉正以更开放姿态推动剧种振兴。黄朗说:“汉剧振兴,不能只是武汉汉剧振兴。汉剧在全国开枝散叶,五省汉剧根出同源,抱团发展是最好选择。”武汉汉剧院正联合广东、福建、湖南、陕西等地汉剧院团,共同推进汉剧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相关工作。
本文总结了汉剧的历史意义与重要地位,重点阐述了武汉在汉剧传承保护方面的努力,包括博物馆建设、项目实施、人才培养、法规推进以及联合申报世界非遗等多方面的工作,展现了武汉在传承和弘扬汉剧这一古老剧种上的决心与担当。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6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