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聚焦山东船舶业的发展状况,阐述其新接订单量的情况以及在绿色发展趋势下,山东船舶业在绿色船舶出口、内河新能源发展以及打造船舶业“绿色名片”等方面的成果与发展潜力。
最新数据表明,山东船舶业新接订单量达到了1187万载重吨,这一数据充分彰显出山东在全球船舶制造领域的强劲竞争力。在全球都在倡导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船舶业向着“新”与“绿”的方向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而山东的船舶工业不仅实现了强劲的复苏,在绿色低碳发展和产业推进方面更是释放出积极信号,这能够很好地满足船舶高端化、绿色化的发展需求。
先来看绿色船舶出口订单的增长情况。根据青岛海关的数据,在2024年,青岛口岸大型船舶出口金额超过86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达到49%,其中绿色船舶出口所占比例接近四成。
在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船坞里,一艘21万吨级LNG双燃料散货船刚刚出坞,工人们正在码头进行紧张的调试作业。
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尹海军介绍说:“我们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低碳环保绿色船舶非常受欢迎。在2024年,我们交付了21艘船舶,完工量超过320万载重吨,新造船接单金额连续两年突破百亿元。如今公司手持造船订单60余艘,其中新能源动力船舶订单占比超过90%。”尹海军还表示,在当前替代燃油的技术路线里,LNG双燃料动力船舶是比较成熟的,它能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达20%以上。未来,企业的目标是新型的氨燃料动力船舶。
全球都在迎来清洁能源转型的浪潮。2月24日,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公布,2024年我国海洋船舶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新承接绿色船舶订单的国际市场份额达到78.5%。
在这个竞争的舞台上,谁能够在绿色低碳以及清洁能源领域率先取得突破,谁就能在这个黄金周期中抢占先机。日前,在山东港口青岛港QQCTU104泊位,满载3700余自然箱的“达飞艾恩”轮缓缓驶离。这是青岛港在今年接卸的第一艘以甲醇为动力的大型集装箱船舶。据了解,此次接卸的船舶由山东港口物流集团代理,是达飞船公司首条采用甲醇动力的船舶,它从韩国木浦船厂出发,挂靠青岛、宁波、蛇口、新加坡等港口,为中东贸易提供了更为高效、便捷的物流通道。
山东港口青岛港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相比传统燃料,可再生甲醇已经成为航运业未来新型绿色燃料的一种发展方向。再生甲醇能够有效减轻对海洋生态的污染,而且甲醇内燃机技术成熟度较高,在使用过程中安全系数高,可以有效地助力港航业实现绿色转型。”为了确保此次甲醇动力船能够顺利靠泊,青岛港从船舶靠泊、场地机械调控、单船作业计划等多方面进行统筹安排、精心部署,为高效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保证了该轮提前完船离泊。此次甲醇船的顺利停靠,也为港口后续开展甲醇加注业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看内河全链发展新能源的情况。在济宁白马河畔的山东新能船业,其船舶订单从“1”增长到“165”仅仅用了100多天。走进该公司济宁新能源船舶制造项目现场,可以看到联合车间、分段车间、舾装车间、涂装车间和船体搭载平台,到处都是一片紧张忙碌的景象。2024年,山东新能船业自主研发生产的90米LNG(液化天然气)动力船、67.6米电动力船、京杭大运河最大尺寸的新能源智能商品运输船“9001”相继下水并完成试航。
据介绍,济宁新能源船舶制造项目首创了内河船舶标准化生产新模式,能够同时建造10多艘船,其效率是传统造船的两倍,目前已经建设形成集产业化集成、市场化运作、规模化应用等于一体的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
济宁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广宇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发展新能源船舶产业,顺应绿色低碳智能转型趋势,可以优化运输结构调整,推动降本降污增效。当前的内河新能源船舶产业发展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当前在京杭大运河上行驶的船舶有6000多艘在济宁注册,其中1000多艘是15年以上的老旧柴油船,这些船舶已经不符合当前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内河船舶的绿色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济宁市依托京杭大运河“黄金水道”的优势以及内河航运全产业链系统优势,大力发展内河新能源船舶装备产业。新能源船舶采用液化天然气或储能电池作为动力,与采用柴油机的常规船舶相比,新能源船舶污染物排放量、碳排放量分别降低90%和20%以上。
最后来看打造船舶业“绿色名片”方面。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是山东省11条标志性产业链之一。由青岛、烟台、威海构成的山东省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荣获“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称号,这里集聚了大约140家规模以上总装建造及配套企业,并且辐射带动了超过600家上下游相关企业。这个集群的蓬勃发展,不仅增强了山东在造船领域的竞争优势,也为全国造船行业的进步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山东船舶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山东的船舶企业正在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努力突破传统局限,以更高的科技含量和环保标准来丰富其产品线。”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以及环保要求的提高,新能源船舶的市场需求有望持续增长。近年来,国家以及山东省、各地市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例如《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山东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 - 2025年)》等,这些政策大力支持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运输船舶发展,推动船舶绿色化、标准化转型,为山东船舶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全球造船业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超级周期。伴随着全球对环保的重视,绿色船舶制造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可再生能源与智能制造相结合,将推动中国船舶产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山东应该抓住这个机遇,让“绿色船舶”成为山东造船的一张新名片,努力实现新的发展和突破。
山东船舶业新接订单量可观,展现强大竞争力。在绿色发展大趋势下,山东船舶业在绿色船舶出口、内河新能源船舶发展以及打造船舶业“绿色名片”等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为其发展提供助力,山东应抓住机遇,在全球造船业的绿色转型浪潮中实现新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6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