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江小山村早教:不花钱的家门口公益服务 周家乡早教课:“医育结合”背后的政策支持

浙江衢州市衢江区周家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驿站开展免费“早教”服务的情况。包括早教课的具体内容、医育结合的特色、对孩子和家长的影响,还阐述了这种免费早教服务背后的政策支持以及场地的利用情况等。

浙江日报的记者张苗、唐逸涵为我们带来这样一则消息。在浙江衢州市衢江区周家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驿站里,常常能听到孩子们稚嫩的声音。“蓓蓓老师,今天上什么课?”这样充满稚气的童声,就像欢快的音符在驿站里奏响。

2月20日那天,又到了免费“早教”服务走进周家乡的日子。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早早地就等在了那里,眼睛里满是期待,就像等待开启一场奇妙的旅程。

上午10点半的时候,教师汪蓓开始了有趣的课程。她用各种道具搭好了隧道、独木桥和跨栏,孩子们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来,迫不及待地开始尝试攀爬,这可是孩子们最爱的感统训练课呢。

“翊翊,你和老师比一比,谁跨栏更快呀?”被点到名的翊翊可是这堂课上汪蓓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原来啊,在开课前,汪蓓老师从乡卫生院儿童保健员现场测量的生长发育情况表上发现,35月龄的翊翊在同龄孩子当中个子偏矮。于是,汪蓓老师就打算在感统训练中,为翊翊增加一些下肢的锻炼项目。

这里的“早教”服务可和普通的不太一样,它特别注重“医育结合”。除了教育方面,还特别重视儿童的生长发育监测、科学饮食以及运动引导等多方面的内容。

那为什么要把“早教”课开到这个小山村呢?

浙江省派第十三批农村工作指导员、挂职周家乡党委副书记的殷狄楠介绍说:“说是‘早教’,其实是为了更好地提供婴幼儿养育照护服务。”周家乡一共有222名0岁到3岁的孩子,其中多半都是“隔代带娃”的情况。每周至少一次的“早教”课,受益的可不只是孩子,那些负责照顾孩子的大人也收获颇丰。

“快看,鳄鱼!”30月龄的汪琳涵正埋头制作贴画,她的奶奶汪建芳很默契地递来画笔,祖孙俩配合得非常好,还成为了第一个完成创作的家庭。

“以前娃一闹,就让她玩手机,现在发现陪她做些感兴趣的事更有效。”57岁的汪建芳因为“早教”给孩子带来的改变而感到特别欣喜。现在家里还添了绘本、积木,她也变成了孩子最信任的玩伴。

这种“家门口”“不花钱”的公益性质的早教课,真的是为周家乡的老百姓省下了不少钱呢。

带孩子来上“早教”课的曾沙沙说:“离周家乡最近的‘早教’机构,开车要40分钟才能到。”而且市场上一节课大概要150元,“在这里上一年课,能省下不少钱,还能节省不少花在路上的时间,省钱又省心。”

那“早教”课免费,费用谁来承担呢?这可离不开当地出台的多项惠民政策。

衢江区在2023年就出台了相关政策,每年拿出1500万元用于人口生育、养育奖补。那些通过验收的婴幼儿照护服务驿站,每年会得到2万元的婴幼儿照护补助经费。周家乡就把这2万元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与衢州市首家公办托育机构达成合作,购买1个月不少于4次的“早教”服务,汪蓓老师就是这家机构的老师。

作为上课场地的婴幼儿照护服务驿站,位于周家乡邻里中心的一楼,把社区的服务用房和功能都充分利用起来了。这个驿站面积有250平方米,里面添置了爬爬垫、彩虹跑道、海洋球区,还贴心地贴上了桌椅防撞条,设置了儿童活动区、阅读绘本区、亲子游戏区等不同的功能区块。除了“早教”课时间,这里每天都对外开放,是孩子们特别喜爱的活动场所。

衢江区卫生健康局党委委员俞洋告诉记者:“今年,我们要把这样的模式在另外两个乡镇推广。”因为基于各乡镇原有的公共建筑,可以低成本打造婴幼儿照护服务驿站,补助经费能够覆盖全年“早教 + 健康干预”的“医育结合”服务。在俞洋看来,这是“浙有善育”惠及乡村群众的有益举措和实践。

本文总结了浙江衢江区周家乡的早教服务情况,从课程内容、医育结合特色、对家庭的积极影响、政策支持以及场地利用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展现了这一免费早教服务在乡村的良好发展态势及其带来的多方面效益,是当地惠民政策的有效体现,且这种模式还有进一步推广的计划。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5776.html

(0)
WonderfulWonderful
上一篇 2025年2月27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2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