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A股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的占比情况,以及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等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所提出的各种举措,同时还提及专家和业内人士对于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相关看法与建议。
人民网北京2月24日电 (记者黄盛)在A股市场中,民营企业占比相当可观,近2/3的上市公司为民营企业。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中约八成公司是民企,新三板更是约九成是民企。并且,民企再融资、并购重组家数约占全市场的七成。这一系列的数据表明,民营经济在资本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如今,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解决民营企业发展难题的机制,正在加速推进。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日前主持召开党委会议,在会议中明确表示要进一步让股、债、贷这三种融资渠道更加畅通无阻。要加大各类金融资源要素投入,把重点放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上,从而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助力民营企业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力量。
为了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一棘手的问题,上述会议还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举措。要充分利用好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以此来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要认真落实金融支持民营经济25条的各项举措。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并且强化民营企业债券风险分担机制,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发行科创债券、绿色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等融资工具。要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打破民营中小企业由于信用不足、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的融资制约。优化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从而为产业链上的民营企业提供便利的融资条件。建立常态化的银企交流沟通机制,充分运用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让服务链条更加畅通,提升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效率。
金融监管总局党委召开会议也表达了相关的支持态度。要保持对民营企业稳定有效的增量信贷供给,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在首贷、续贷、信用贷方面的支持力度。为重点民间投资项目搭建精准的银企对接平台,充分发挥“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作用,严格落实好无还本续贷政策,加强科技在普惠金融中的赋能作用,切实提高民营企业融资满足度。要善用“白名单”机制,打好房地产各项融资工具的“组合拳”,满足包括民营房企在内的各类房地产企业在不同环节、不同阶段的合理融资需求。丰富保险产品体系,稳步推进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工作,强化和完善对民营企业的综合金融服务。在金融业市场准入方面,要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公平对待。
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吴清主持召开党委会时,同样提出了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措施。要做好民营企业股债融资支持工作,以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着力点,抓好“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政策的落实,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加快培育耐心资本,吸引更多优秀民营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发展壮大。要积极助力民营企业破解发展难题,配合有关部门化解拖欠民营上市公司账款问题,统筹做好房地产企业融资支持和债券违约风险防控,会同相关方面稳妥处置民营上市公司退市风险,完善市场化重整机制,推出更多典型案例。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民营企业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金融体系必须从“输血”功能向“造血”功能升级。这就要求不仅要通过工具创新来解决融资过程中的堵点,更要通过制度设计来重构金融机构的激励约束机制。在推动政策细则落地的过程中,尤其要在风险定价能力提升、数据基础设施完善等难点领域取得突破,从而形成“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
田利辉进一步指出,“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特别需要金融体系在融资渠道、风险分担、服务适配性等多维度提供针对性支持,核心方向包括多元化融资工具创新、多层次资本市场赋能和长期资金与政策协同机制。”他举例说,针对轻资产科技型民企,要完善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机制,支持专利、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质押融资。在渠道方面,要优化股权融资渠道,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改革,降低民企上市门槛,鼓励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通过IPO或并购重组扩大资本规模。
为破解金融机构“不敢贷、不愿贷”的难题,田利辉建议从激励机制、风险分担、能力建设三方面发力。同时要推动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与地方担保机构联动,下调民企担保费率,并建立风险分担比例,实现政府性融资担保扩面提效。
还有业内人士建议,在金融机构服务能力方面,要针对细分领域培养“产业+金融”复合型人才,提升对民营企业技术路线和市场前景的研判能力,提升服务团队行业专业化程度。也要运用大数据建模分析民企经营数据,以此替代传统抵押物依赖,通过金融科技赋能实现精准风控。
本文总结了金融领域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持情况,包括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的相关举措,如畅通融资渠道、扩大债券融资规模等。同时阐述了专家和业内人士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提出的从金融体系功能升级、激励机制完善、复合型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建议,这些都有助于推动民营经济在金融支持下更好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4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