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声称手机“碰一下钱就没了”的隔空盗刷视频展开,讲述视频摆拍真相、专家对支付原理的演示、警方关于NFC盗刷风险的看法以及对远程非接触性诈骗的提示等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智能手机的近场通信技术(NFC)为移动支付、刷公交卡、电子门禁等带来诸多便利。然而,近期网络上出现一些短视频称“通过近距离接触的支付方式,导致手机里的钱被隔空盗刷”,这一说法引发网友热议。有个短视频博主在多个网络平台发布视频,内容是其助理吃完饭后用某支付软件的“碰一下”便捷支付方式结账,手机放回口袋时被陌生人用伪装的POS机盗刷500元,而后报警追回钱款。该视频发布后,引起众多网友讨论。支付平台发现视频存在多处事实性错误并报警。公安机关调查后,依法传唤发布者吴某,原来这是吴某为博流量、吸引关注的摆拍行为。依据相关法规,吴某因捏造并传播网络谣言被处以500元行政罚款,还需通过网络平台公开致歉。尽管警方认定网传视频为摆拍且博主受到处罚,但网友顾虑未消。很多人常用支付平台的“碰一下”支付功能(需手机自带NFC功能且开启)。记者联系支付平台产品安全专家进行演示。专家称“碰一下”支付过程简单,商家发起收款后,用户解锁手机碰一下机具即可完成支付,手机锁定时无法支付,这是保障资金安全的重要环节。演示时开启免密支付方便操作,“碰一下”支付会根据不同场景、交易风险调整,大额或风险交易需用户再次确认(如密码、指纹、面容等)。“碰一下”支付是云端下发条形码信息的方式,类似扫码、扫脸支付,都需网络且受网络风控系统保障,支付过程有可疑情况会触发二次验证或停止交易。并且,“碰一下”支付虽利用NFC部分功能,但不通过NFC存储和传输支付信息,线下支付不易被近距离碰触盗刷。NFC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设备在10厘米内可交换数据。记者咨询警方,在线下付款使用“碰一下”支付功能时财产损失风险有多大。警方表示,任何支付方式推出前都经大量安全验证,比较安全可靠。极端情况下若发生NFC盗刷,这属于接触性犯罪,所需扫码设备需实名办理且线下操作,犯罪成本高,破案率也高,当前更应防范远程非接触性诈骗。警方所说的远程非接触性诈骗是高发电信诈骗手段。诈骗分子先伪装身份(如以“航班故障”“扣费取消”等为由)引起受害者紧张降低警惕,然后要求受害者通过NFC功能将银行卡信息与虚假App绑定读取转移资金,还可能诱导使用屏幕共享增加信任度。警方提示,要提高警惕,对自称客服的退费等信息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不要盲目相信;避免开启屏幕共享,一旦开启诈骗分子可看到操作获取信息远程转账;接到自称客服电话要核实身份,涉及改签、退款等敏感信息尤需谨慎;避免通过NFC进行陌生支付操作,警惕屏幕共享或远程协助操作;察觉被骗要立即冻结银行卡并报警。还可以关闭免密支付功能,若觉得不便可降低免密支付额度。
本文首先揭露手机支付隔空盗刷视频是摆拍的真相,接着由专家演示支付原理打消大众疑虑,再从警方角度分析NFC盗刷成本与风险,最后详细介绍远程非接触性诈骗的手段和防范措施,全面地对手机支付相关的安全问题进行了阐述。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4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