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人民陪审员工作情况,包括截至2024年底全国法院人民陪审员的人数规模,阐述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意义,解释在司法审判中引入人民陪审员的原因,讲述人民陪审员的来源渠道、队伍结构特点以及参与审判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的情况,还提及最高法发布的第二批人民陪审员参审典型案例等内容。
人民网北京2月23日电(高清扬、薄晨棣)近日,最高人民法院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会上着重介绍了人民陪审员工作的相关情况。截至2024年底,全国法院的人民陪审员人数已经达到了34.1万余人,这个数字相当可观,已经达到基层法院法官总数的3倍以上。
人民陪审员制度意义非凡,它是人民群众深入了解司法、积极参与司法以及有效监督司法的一种直接方式。按照人民陪审员法的明确规定,公民依法拥有担任人民陪审员的权利,同时也负有相应的义务。
那为什么要在司法审判过程中引入人民陪审员呢?最高法政治部主任李成林对此作出了解释。人民群众乃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力量源泉。人民陪审员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他们有着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这种广泛的来源和代表性能够与法官的专业性相互补充,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的局面,这对于查明案件的事实以及准确地适用法律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人民陪审员的来源渠道方面,近年来各地的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做了很多工作。他们不断细化选任的程序,同时放宽选任的入口,实现了“选用分离”。一种以随机抽选为主体,个人申请和组织推荐作为有益补充的人民陪审员选任机制已经全面展开并推行开来。
司法部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局副局长李明韵介绍说:“如今,人民陪审员在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业分布等诸多方面都呈现出范围更广、代表性更强的特点。”在这34.1万余名在职的人民陪审员当中,男性大约占49%,女性大约占51%;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大约占93.6%;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大约占39%,农民及无固定职业人员大约占13%。可以说人民陪审员队伍几乎覆盖了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有很多基层群众、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人民调解员等都加入到了人民陪审员的队伍当中。
与此同时,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的广度和深度一直在不断地拓展。李成林表示,各地法院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熟悉社情民意、擅长事实认定的优势,推行了三人合议庭、七人合议庭这两种审判组织模式。他们将涉及群体利益、公共利益,受到人民群众广泛关注以及其他社会影响较大的第一审刑事、民事、行政案件都纳入到了人民陪审员参审的范围之内,这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对审判活动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自2018年4月人民陪审员法正式颁布施行以来,全国法院的人民陪审员共参与审结一审案件1406万余件,其中刑事案件有304万余件、民事案件有983万余件、行政案件有117万余件,参与组成七人合议庭审结的案件有3.5万余件。
在会上,最高法还发布了第二批人民陪审员参审的典型案例,像重庆姐弟坠亡案、余华英拐卖17名儿童案等都在其中。在上述这两个案件当中,人民法院引入了4名人民陪审员和3名法官组成七人合议庭。他们从公序良俗、伦理道德等层面来对案件事实、刑罚适用进行分析和判断,用群众朴素的良知来校准司法的专业天平,严厉惩处那些突破人伦底线的犯罪行为,这有效地提升了裁判结果的社会公信力。
本文总结了最高法新闻发布会中关于人民陪审员工作的多方面情况,包括人数规模、制度意义、选任机制、队伍结构、参审范围与典型案例等内容,展示了人民陪审员在司法审判中的重要性和积极影响。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4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