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4日上午,在深圳市政协七届五次会议开幕大会后,13名委员登台发言,针对深圳的司法、企业发展、技术应用、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医疗、设计等多个领域提出了各自的建议,为深圳的改革发展积极贡献智慧。
深圳新闻网2025年2月25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元春)2月24日上午,市政协七届五次会议开幕大会结束后,13名委员登上讲台进行大会发言,他们纷纷为深圳的改革发展提出真诚的建议和良好的策略。
AI赋能司法:科技助力司法效率提升
在2024年7月的时候,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推出了全国首个司法审判垂直领域的大模型——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系统。这个系统上线半年以来,深圳的司法效率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提升。
AI对审判工作的赋能成果显著。民革深圳市委会常委、大鹏新区大鹏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胡伟,在代表民革深圳市委会发言时指出,深圳司法领域面临着案件类型繁杂、数量庞大、审理难度大等诸多挑战。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有了突破并且被广泛应用,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深圳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推动司法科技生态体系的构建。
胡伟还提到,在司法科技的应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圳应当积极进行先行先试。他建议,争取在深圳设立司法科技研发中心,全方位扩充案例库来训练大模型,打造一个全国性的司法科技研发中心,从而为示范推广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探索依托司法科技研发中心来加强国际司法的交流与合作,在科技赋能的背景下,为构建涉外法治体系的新格局贡献深圳的力量。
胡伟提出,人才的培养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他建议发挥高校的优势,与公检法进行深度合作,联合培养既精通“司法”又深谙“科技”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司法人才。他还建议参考深港澳金融科技师专才计划,研究设立司法科技师这一新型职业,为司法从业人员规划出更加清晰的司法科技职业发展道路。
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委员、市工商业联合会执委、汉高集团(深圳)有限公司总裁吕海阳,在代表市工商业联合会发言时提出,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 +”,助力中小企业加速打造新质生产力。
吕海阳表示,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的引擎和主要阵地。当前,深圳中小企业在人工智能的应用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急需通过人工智能为千行百业赋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吕海阳坦诚地说,深圳的人工智能产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数据获取困难、成本高昂、核心应用场景挖掘难度大,还有如何吸引更多技术人才以及留住产业链中的中小企业等问题,并且投融资环境也有待优化,“耐心资本”还需要进一步培育壮大。
“要坚持对早期、小型、长期项目以及硬科技项目的投资,探索投补联动、投贷联动等支持机制,打造耐心资本,政府也要有耐心,倡导社会有耐心,让中小型科技企业有‘慢下来’深耕的底气和‘快起来’奔跑的能力。”吕海阳这样说道。
让创新技术“看得见”且“用得上”
中小企业缺乏推广创新技术及产品的应用场景,“不敢用”和“不愿用”的问题仍然存在。市政协委员、市知联会副会长、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执行院长龙武剑呼吁,要优化“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机制,拓宽创新技术的应用场景。
龙武剑建议,在政策法规方面,加大对创新技术应用场景推广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创新技术应用场景的科学规划,推动各个区和部门积极发布场景需求,这些需求涵盖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多个领域,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技术场景应用和创新,加快构建一个由政府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同参与支撑的创新技术应用场景生态。
龙武剑还建议,建立健全跟踪识别、预测监测机制,做好创新技术的征集评估工作,定期组织相关专业机构开展调研、评估,论证创新性和可行性,形成“供给清单”,助力技术能够“看得见”。建立备选场景信息库,筛选出高价值的应用场景,形成“需求清单”,常态化发布分区域、分领域的创新应用场景清单。支持国有企业、链主企业在重点创新场景中大规模应用专精特新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方案,引导和鼓励各类新技术、新产品在深圳“首发首秀”,形成具有引领作用的首发效应。
提供“深圳方案”,打造网络安全建设标杆
我国已经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网络,这为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市政协委员、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全球服务总裁孙方平表示,深圳作为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的重要城市,是全球首个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的城市。先进的新型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居民的用网体验和生活便利性,有力地支撑了企业转型和经济发展。
随着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网络安全风险和事故也越来越凸显。孙方平呼吁,要发挥优势,积极打造网络安全建设的标杆,为全球超大城市的网络安全治理提供深圳方案。
他建议,要发挥深圳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完善数据治理和隐私保护的相关条例,建立严格的数据分类和分级保护制度,防止数据泄露。借助新兴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集中式反诈平台,共享反诈技术和资源,提升反诈研判能力,有力保障民众的资金安全。扩大网络安全产业基金,拓展网络安全产业联盟,发布网络安全产业宣言,吸引更多的行业和企业加入,推动网络安全产业的发展,助力深圳从数字大市向数字强市转变。
既要持续筑巢引凤,又要培育“高智量”人才
市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长聘教授、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张立源代表民盟深圳市委会发言。他认为,深圳正在加速构建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深圳既需要持续吸引人才,又急需通过高校这个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集中交汇点,为深圳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汇聚“高智量”人才,提供创新驱动力。
他建议,要加强“教育 - 科研 - 产业”的联动,培育“高智量”人才。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院校破题”的科研项目组织机制。引进项目经理人机制,提高项目的专业性和管理的灵活性。同时,建议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深圳高校与港澳地区高校联合培养人才一体化机制的建设,在深圳设立联合培养和双学位试点,深化区域人才交流合作。
张立源还提出,要设立专门的专家机构,提高学科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促进深圳学科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与相互赋能,探索形成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深度融合发展的“深圳路径”。
大力建设无陪护病房,消除“一人住院全家受累”现象
“一人住院全家受累”的这种现实情况给忙碌的都市人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无陪护病房是解决这个难题的一个很好的方案。
代表农工党发言的市政协委员、农工党深圳市南山区基层委员会主委、南山区妇幼保健院院长张敏表示,截至2023年末,深圳共有159家医院,但是无陪护病房的试点比例还不到10%。他建议深圳大力推进无陪护病房的试点工作。“通过高质量建设无陪护病房,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便捷、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有效解决在老龄、少子、空巢等人口结构形势下‘一人生病、全家受累’的困境,实现老有颐养的目标。”
张敏建议,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研究明确可以试点的医院类型、专科病房,加快建设和推广的速度,加大对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医院的财政投入,并且完善无陪护病房的住院流程和护理流程标准,确保责任清晰明确。
张敏还建议,充分发挥深圳的科技优势,加强无陪护病房的智能化与信息化建设,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对老年患者健康监测、数据管理和服务跟踪的智能化支持,提升护理质量,提高老年人及其家属的接受度和体验感。此外,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推出覆盖无陪护病房服务费用的专项保险产品,增加社会资金投入。
以设计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市政协委员、市新联会执行会长、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会长封昌红表示,设计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也是衡量一个企业、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
“深圳自2008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设计之都’称号以来,设计深度融入到塑造城市的产业格局、时尚消费潮流、文化发展与民众生活等多个维度,在助力深圳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封昌红坦言,在产业变革的当下,深圳设计面临着诸多挑战。她建议,要内外兼修、双向发力,以“新”为起点,以“质”为路径。要筑生态、添活力、增动力、强筋骨、拓边界。例如在筑生态方面,要探索多模态大模型赋能千行百业万品,打造国际一流的人工智能设计高地。在强筋骨方面,要让设计与“20 + 8”产业集群深度融合,让工业设计成为新型工业化的深圳特色。
封昌红提出,要加快设计具有国际范儿的深圳形象标识(LOGO)及城市IP,提高城市营销的辨识度。“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岭南文化元素与现代时尚、先进制造巧妙结合,将设计美学与媒体传播融合,以文化赋能产品创新,为新时代深圳故事、深圳文化、深圳精神的传播赋能,让‘深圳设计’成为城市营销名片,让世界看见深圳、体验深圳、爱上深圳。”封昌红说。
深圳政协会议上委员们的发言涵盖了司法、企业发展、技术应用、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医疗、设计等众多领域。在司法方面,强调AI赋能和人才培养;企业发展上关注人工智能赋能中小企业;技术应用侧重于创新技术推广;网络安全提出打造标杆方案;人才培养着眼于“高智量”人才的培育;医疗领域聚焦无陪护病房建设;设计方面强调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等。这些发言体现了委员们对深圳全面发展的深度思考和积极推动。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4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