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3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展开论述,这个文件发布时间较晚,其政策框架呈现出以“改革”破题、“科技”赋能、“民生”托底的特点。文章从整体和细节两方面分析文件内容,还重点解读了文件中的两大重要信号,包括“农业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以及“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的部署。同时介绍了前瞻产业研究院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的相关情况。
2月23日,202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终于正式亮相。这一发布时间较去年晚了足足20天,是近四十年来发布最晚的中央一号文件。从整体视角来看,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构建了“一个延续、两个呼应”的政策框架,以“改革”开篇,用“科技”注入能量,拿“民生”做坚实的兜底保障。其核心目的在于通过对土地制度、粮食安全、城乡融合等重点领域进行深化改革,促使农业从传统的生产模式朝着现代化大步转型,推动农民在收入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获得感。从细节处剖析,这份文件的全文共包含六个部分,大致可以总结为“两持续、四着力”。具体而言,就是持续强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成果;着力发展壮大县域的富民产业,着力推进乡村的建设工作,着力健全乡村的治理体系,着力完善要素保障以及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文件中有两个信号极具深意。其一,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农业新质生产力”,重点在于凭借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的汇聚,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这一概念着重突出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的特性,突破以往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我国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关键一步。其核心特征大概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在科技创新驱动方面,借助生物育种、无人机技术、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新兴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构建智慧农业体系;运用低碳农机、碳捕集农业、循环种养模式等绿色技术,推动农业朝着集约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从要素深度融合的角度看,数据、人才、资本等要素深度交融。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借助农业大脑平台驱动应用决策;社会资本逐渐向农业科技研发倾斜(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创新乡村振兴的投融资机制”,引导、鼓励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入乡村振兴的各个领域),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就产业跨界延伸而言,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的速度加快,从种植领域向预制菜、功能食品等精深加工方向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农业与新能源(如农光互补)、文旅(田园综合体)、康养(生态疗愈)等领域的横向融合也在逐步探索。总的来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踏入新征程,向着农业强国稳步前行。这一概念不但是对当前“三农”工作的关键布局,还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其二,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这一重要部署既延续了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对县域产业发展支持的思路,同时也是落实“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将成为各个县域在今年推动经济工作的重要着力点。然而,要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必须全面考量不同县域在自然条件、区位特征、资源优势、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精准制定策略,探索符合当地实情、各具特色的县域富民产业发展模式和路径。在此,前瞻性的建议是以“特色资源为基础、科技创新为核心、三产融合为路径、富民增收为根本”,打造“一链引领、多业协同、全域联动”的县域富民产业体系。具体如下:(一)突出资源评估与产业筛选:选准特色赛道。梳理县域内的农业资源、文化资源、劳动力结构等;对比周边县域的产业布局,挑选出别人没有而自己拥有,或者别人有但自己更优的细分领域;运用SWOT分析加上专家论证,确定1 - 2个主导产业。按照“种植/养殖→加工→物流→销售→服务”绘制全链图谱,找出薄弱环节(如缺乏精深加工、冷链断链等)。(二)突出“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全链条升级。加快应用AI、无人机、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推动农业全链条升级。建立县域富民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构建政府、高校、企业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促使县域富民产业提质增效。(三)突出龙头企业,构建县、乡、村三级农业产业园载体建设。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力量,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推动农业“接二连三”;推动形成县级有主导产业工业园、镇 (乡)级有乡村振兴产业园、村级有共富产业园的乡村富民产业体系。(四)突出三产融合,激活多元业态。做好农业与文化、旅游、生态、互联网等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就是打破传统产业界限,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将农业转变为综合产业。(五)突出联农带农益农机制。说到底,农民增收才是关键。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本质上就是带领农民一起干,帮助农民赚钱,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这就需要着重突出健全和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全订单生产、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创新绩效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家庭农场规模发展。
作为更懂产业的科技型决策智库,前瞻产业研究院已经在行业研究领域深耕了26年,是全国2200 + 地方政府、产业园区首选的产业规划专业咨询机构,对县域经济发展逻辑了如指掌,凭借超5000个政企合作案例沉淀出方法论,为全国300 + 县域提供科学可行的产业升级路径。数据筑基,精准擘画未来。依托产业大数据、园区大数据等六大自研数据库,构建覆盖6600 + 细分领域、动态追踪10亿级数据的分析网络。从资源禀赋解析到产业链全景透视,用数据算法为县域特色产业提供“显微镜 + 望远镜”双重决策支撑。
顶尖团队,全国视野本地化赋能。由国际院士领衔的专家智库携手560 + 资深研究员,形成“研究前沿 + 产业实战”双轮驱动。既引入全国产业趋势预判,又融合县域本土基因,量身定制“可申报、可落地、可持续”的特色产业蓝图。
从规划到落地,全程伴跑。从顶层设计到资源对接、从园区运营到招商赋能,前瞻以“智库 + 资源 + 服务”三位一体模式,助力县域打通“规划 - 建设 - 腾飞”全链条,让每一寸土地释放产业新质生产力。
前瞻经济学人APP产业观察组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1】《》,前瞻产业研究院【2】《》,前瞻产业研究院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等解决方案。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较晚但意义重大,其政策框架围绕改革、科技和民生展开。文件提出的“农业新质生产力”概念和“壮大县域富民产业”部署是两大重点内容。“农业新质生产力”从科技创新驱动、要素深度融合、产业跨界延伸等方面体现农业发展新方向。“壮大县域富民产业”需要因地制宜构建产业体系,包括资源评估、全链条升级、龙头企业带动、三产融合和联农带农益农机制等。同时还介绍了前瞻产业研究院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和优势。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3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