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民营企业在迅速发展过程中,由于法律风险意识薄弱、治理水平不足等因素,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诸多法律风险。通过对中国裁判文书网相关案件的调研,指出民营企业在股东矛盾、“挂名”“代签”、用章管理、融资等四个方面存在法律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了法院应采取的一系列应对建议。
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迅猛,但与此同时,因为在法律风险意识方面较为薄弱,治理水平也存在不足等情况,从而引发了大量的法律纠纷。笔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进行检索,随机抽取了2022年 - 2024年期间全国法院审理的涉民营企业公司治理案件共1000件。经过深入调研发现,民营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四个方面的法律风险,这些风险必须得到重视。
首先,民营企业中股东矛盾的激化很容易导致“公司僵局”的出现。股东矛盾在民营企业从初创、发展直至清算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存在。有一部分企业,由于股东矛盾不断激化升级,甚至发生抢夺公章、营业执照等争夺公司控制权的行为,还会发起诉讼要求解散公司。根据调研情况来看,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纠纷的根源其实就是股东之间的不和,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参与公司经营和不参与公司经营的股东之间,此类案件所占的比例高达30%。民营企业大多存在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离、财务信息不透明、管理制度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容易致使股东对公司经营权和所有权的认识产生混淆,使得其他股东对负责企业经营管理的股东缺乏信任,还会导致公司股东的议事规则失效等情况,从而产生并加剧股东之间的矛盾,最终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其次,“挂名”“代签”问题频繁发生,成为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暗雷”。挂名股东或者法定代表人往往是实际出资人出于规避法律规定或者特定风险的目的而设置的。多数挂名股东或者法定代表人是因为人情压力或者事先承诺的利益才同意挂名的。一旦企业出现债务问题,挂名股东或者法定代表人与企业实际控制人之间的责任划分就会引发一系列的法律纠纷,这对公司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此外,部分民营企业还存在股东会决议“冒名”代签的情况,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公司以及相关股东的正当权益。
再次,企业用章管理不当成为企业内部治理的“真空地带”。部分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由于企业架构比较简单,人员存在交叉任职的情况,往往没有建立起严格的公章管理制度,公司印章的保管、审批、使用等环节都比较宽松。结合调研的案件来看,围绕企业用章产生的纠纷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确认印章所盖文件是否代表公司的意思表示,另一类是关于争夺印章控制权产生的纠纷。在上述1000件案件中,因为公章管理不当引发的民营企业法律纠纷大约占10%。
最后,融资法律风险较高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双刃剑”。当前,中小民营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部分企业由于缺乏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在债务性融资和权益性融资过程中产生了较多的法律纠纷,给企业经营带来了风险。在涉及民营企业融资的600件案件中,主要涉及融资租赁、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等问题,其中融资租赁案件所占比例为43%,成为民营企业融资法律纠纷的“重灾区”。
为了解决民营企业在公司治理中存在的法律风险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法院可以通过发布指引手册、送法进企业、定期开展培训等方式,来强化公司的内控管理,帮助民营企业建立健全全流程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通过发布典型案例等手段,引导民营企业进一步规范公司的股权结构、组织架构、融资行为,促使民营企业合法合规地开展经营活动;协同市场监督、税务、金融等主管部门,规范民营企业的登记、财务管理以及经营行为,通过司法建议等方式参与民营企业的社会治理工作;在涉民营企业案件中充分发挥商会调解的优势,建立民营企业调解室,将诉调对接中的“调”围绕审判职能进一步延伸,从而推动民营经济领域纠纷的实质性化解。
本文总结了民营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四大法律风险,包括股东矛盾、“挂名”“代签”、用章管理和融资方面的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了法院在帮助民营企业应对风险方面应采取的措施,如发布指引手册、协同多部门规范企业行为、发挥商会调解优势等,这些建议有助于民营企业提高治理水平,防范法律风险,实现健康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3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