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制造业:政策推动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的《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阐述了新型储能在装机规模、技术创新、利用水平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同时也指出了新型储能制造业面临的价格战等问题,以及《行动方案》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所提出的六项行动等内容。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8部门近期联合印发了《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着重强调要做好供给侧和应用端的有效衔接。《行动方案》明确指出,要从推进电源和电网侧储能应用、拓展工商业储能多元应用这两个方面着手,以此提升新能源在存储、输配以及终端应用方面的能力。

专家认为,《行动方案》聚焦新型储能技术产品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这一举措有着诸多积极意义。它能够更好地满足电力、工业、能源、交通、建筑等多个领域的应用需求,从而加速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注入活力。

在装机规模方面,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党中央、国务院对新型储能发展工作极为重视。2024年,“发展新型储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且,新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也规定要推进新型储能的高质量发展,发挥各类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调节作用。相关部门进行科学统筹规划新型储能发展工作,促使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2024年,新型储能的装机规模成功突破7000万千瓦。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并且投入运营的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到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这个数字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底增长幅度超过130%。

从单站装机规模的角度来看,新型储能电站逐渐朝着集中式、大型化的方向发展。截至2024年底,10万千瓦及以上项目装机占比为62.3%,相较于2023年提高了大概10个百分点;1万千瓦至10万千瓦项目装机占比为32.8%;不足1万千瓦项目装机占比为4.9%。从储能时长来看,4小时及以上的新型储能电站项目逐渐增多,装机占比达到15.4%,较2023年底提高了约3个百分点。

新型储能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技术创新方面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30万千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建成并且投入生产,这一成果推动了国产化大容量空气压缩机、透平装备的研发与应用,使得我国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钠离子电池储能项目也得以落地实施,进一步深入探索大型钠离子储能电站的应用。多个地方建成构网型储能项目,有效提升了新型储能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支撑能力。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表示:“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在全方位带动产业创新、扩大内需、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型储能的科技含量较高、产业链条较长、涉及环节众多,已经培育出大量创新型企业,促进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推动产业提升质量与效益。同时,新型储能布局灵活、建设周期短、应用场景广泛,“十四五”以来,新型储能直接带动项目投资近2000亿元,促进产业集群的打造,成为经济发展的绿色新引擎。

在利用水平方面,新型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起到重要的调节性作用,这有力地促进新能源的开发消纳,服务于“双碳”战略的实施,这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

山东是新型储能装机大省。在刚刚过去的冬季用电高峰时期,山东省首批大规模电网侧储能示范项目——聊城莘县观城镇100兆瓦/200兆瓦时储能电站,有力地保障了电网的安全运行。

国网聊城供电公司调控中心副主任周海全介绍,该储能电站通过220千伏送出线路接入220千伏仙鹤变电站,该站最大功率为100兆瓦,储能容量达到200兆瓦时,能够支持大约5万户家庭同时用电4小时。“电站自投入运营以来,每年平均峰谷运行充放电次数约为280次,有效地缓解了电网高峰时段的供电压力,提升新能源利用率的同时,提高了电网供电的质量和可靠性。”周海全说道。

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的调用方式不断完善,利用水平逐步提高。据电网企业统计,去年1月至8月,全国新型储能累计充放电量约为260亿千瓦时,等效利用小时数约为620小时。其中,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新型储能累计充放电量约为220亿千瓦时,南方电网公司经营区新型储能累计充放电量约为30亿千瓦时。

在电力平衡相对紧张的山东、江苏、浙江、安徽、内蒙古等省(区),新型储能最大顶峰同时率均达到90%以上,实际顶峰能力已经达到前期验证的最高水平,极大地提升电力保供能力。重庆市新型储能提供顶峰能力140万千瓦,可单次放电280万千瓦时。广东省多座独立储能电站每天按照“两充两放”的高频次响应电网调度要求,有效地增强全省电力保障能力。

边广琦透露,下一步将持续完善新型储能发展政策体系,引导新型储能进行科学配置和合理调用,促使新型储能在更多场景发挥功效,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支撑。

然而,新型储能虽然效用持续放大,但上游制造业的发展却面临困境。过去两年,储能系统价格持续走低。激烈的竞争使得新型储能制造企业陷入价格战,导致整个行业普遍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的状态。如何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远景高级副总裁、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认为,储能内卷的主要原因是储能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目前,对于风电和光伏的建设者来说,储能更多是一种成本负担。尽管政府会给予一定补贴,电网也会提供一些调峰调频补偿,但这些收益仍然无法支撑储能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

电力市场交易、租赁市场以及政策补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加剧储能内卷。另外,储能电芯成本占储能系统总成本的60%,并且电芯生产具有连续性要求。由于过去几年电芯供需错配,很多企业为保持产线连续生产,即便亏损也不愿停产,这也导致储能电芯价格战的出现。

在激烈的竞争下,储能行业将会经历一轮淘汰赛。田庆军认为:“未来只有具备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上立足。”随着电力系统中风电、光伏发电量渗透率的持续提高和电力现货市场的持续推进,储能在构网、市场交易上的能力将决定其为客户创造的价值,最终通过溢价回报给储能厂商,从而加速整个行业的优胜劣汰。

为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共提出实施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行动、产业协同发展推进行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行动、示范应用场景拓展行动、产业生态体系完善行动、贸易投资合作提升行动等六项行动。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有关负责人透露,将鼓励地方出台支持新型储能制造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发展的专项政策。支持新型储能关键技术攻关,开展多场景新型储能应用试点示范,在储能产品运输等环节为企业提供便利化服务。

本文总结了新型储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包括装机规模的增长、技术创新的成果、利用水平的提高等积极方面,同时也指出了上游制造业面临的诸如价格战等问题。并且阐述了《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所提出的六项行动等相关措施,整体呈现了新型储能制造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2000.html

(0)
SorrowfulSorrowful
上一篇 2025年2月22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2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