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行政处罚委办公室主任何艳春在相关发布会上表示的关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情况,包括造假的系统性、隐蔽性、复杂性等多方面特征,以及一些造假背后的动机等内容。
财联社2月21日消息传来,证监会行政处罚委办公室主任何艳春,在那场主题为“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犯罪 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发布会上,透露出了有关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情况的重磅信息。
从近几年的行政处罚案例来看,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呈现出的情况愈发不容乐观。其具有非常明显的系统性、隐蔽性和复杂性的特征。首先是系统性方面,就像是一套完整的“假账体系”,对资产、收入、成本、利润、现金流等诸多会计科目进行系统性的同步造假。这些会计科目之间的数据还会形成勾稽关系,就仿佛是精心编织的一张网,让造假看起来更像是真实的财务状况。
不仅如此,在造假的深度和广度上,有的上市公司甚至对生产、采购、销售、物流、库存等经营环节进行全链条的整体掩饰。这就使得从外部去识别这种造假行为变得更加困难,就像在重重迷雾之中寻找真相一样艰难。
再看隐蔽性这一特征,有的上市公司会利用那些隐秘的关联方、所谓的“壳公司”以及第三方来构建毫无经济实质的交易。表面上看,这些交易都是合法合规的,但实际上却是为了掩盖非法的目的。这种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手段,使得造假行为更加隐蔽,就如同隐藏在暗处的狡猾狐狸,难以被发现。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那就是大股东、实控人“驱动型”的造假频繁发生。令人担忧的是,大约有近15%的财务造假案例同时伴随着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严重问题。这也反映出公司治理和内控体系存在严重的约束不足的情况,就像一艘没有坚固船舵的船,在资本市场的大海里很容易迷失方向,从而引发各种风险。
最后,还有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满足融资条件、维持上市地位或者避免大股东股权质押“爆仓”这样的情况而实施财务造假,并且这种情况有抬头的趋势。这种造假行为一旦发生,很容易导致二级市场向一级市场的风险外溢,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对整个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
本文总结了证监会何艳春提到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系统性、隐蔽性、复杂性等特征,包括会计科目造假、经营环节掩饰、利用关联方造假、大股东驱动造假以及为特定目的造假等多种情况,这些造假情况对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存在较大威胁。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1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