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带您走进内蒙古的博物馆世界,介绍内蒙古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包括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及其特色馆藏等内容,展现内蒙古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成果。
内蒙古地域广袤无垠,拥有丰富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在这片118.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众多独具特色的博物馆如同熠熠生辉的明珠,它们串联起了内蒙古的历史、文化和风情。
目前,内蒙古有备案博物馆160家之多。其中,国有博物馆有120家,非国有博物馆40家。在这些博物馆里,国家一级博物馆有9家,二级馆13家,三级馆20家。其馆藏文物总量达112.5万件(套),从这个数据来看,每15万人就能够拥有1座博物馆,这个比例可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呢。
这是位于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博物院(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内蒙古的9家一级博物馆堪称全区博物馆中的佼佼者,涵盖综合地质、历史文化、自然科技等多种类型。它们就像是一扇扇窗户,透过它们,人们能够深入了解内蒙古的过去与现在。
内蒙古博物院,原名内蒙古博物馆,于1957年为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十周年而创立。它是内蒙古唯一的自治区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国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该博物院收藏的文物总数超过15万件,珍贵文物有5645余件(套),国家一级文物达652件(套)。并且,在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荣获2024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的荣誉称号。
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的内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馆,展示了大量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陶器等文物。其中,兴隆沟红山文化时期整身陶塑人像备受人们喜爱。
这是修复后的红山文化时期整身陶塑人像。新华社发
这尊陶塑人像于2012年由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敖汉旗的红山文化重要遗址——兴隆沟遗址抢救性发掘出土。它可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红山文化时期整身陶塑人像,在学界被赞誉为“中华祖神”。
这尊以男性为特征的陶塑人像,体型较大,呈盘坐造型,面部表情十分生动。它由头部和身体部位拼接而成,头部戴冠,正中有一圆孔,长发盘折,用一条状物捆扎起来,形成横向的发髻。古人制作这尊陶塑人像的技艺着实令人惊叹,让人们对史前的人像艺术和造型有了全新的认识。
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的辽上京博物馆座落在辽上京遗址西侧,这是一座以辽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型博物馆,其外形模仿辽祖州石房子,充满了历史感。博物馆的藏品以新石器时代、辽、金等时期出土文物为主,辽墓壁画、契丹文墓志是馆内收藏的亮点,这些藏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研究价值。
图为收藏于辽上京博物馆的契丹银币(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博物馆里收藏着一枚契丹银币,直径4厘米,厚0.2厘米,重21克,铸作精美,字迹清晰工整。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少数民族利用汉字创造的契丹大字钱币,初步认定为祝颂钱,全国仅此一枚。
经考证,这枚银币并非流通钱,而是一枚祭祀钱、祝颂钱。正面的契丹大字有对读和左旋读两种解释。钱文释读有“天朝万顺”“天朝万岁”“千秋万岁”和“天神千万”等,其中“天朝万顺”的对读比较得到业界认可。背面契丹小字目前学界还没有得出有力的考证。
除了上述这些博物馆,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二连浩特市恐龙博物馆、乌兰察布市马铃薯博物馆等也都各具特色。近年来,内蒙古提出“把博物馆送到家门口”的理念,打造了流动数字博物馆,深入到边远农牧区。
一座座博物馆承载着内蒙古厚重的历史,它们以创新的展陈方式和互动体验,让古老的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市民前来参观,2024年,全区博物馆接待线下观众达2010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
本文总结了内蒙古博物馆的概况,包括数量、类型、馆藏等,重点介绍了几个代表性博物馆如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馆、辽上京博物馆及其特色馆藏,还提及内蒙古博物馆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创新举措以及取得的成绩,如流动数字博物馆和创历史新高的参观人数。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1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