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2024年我国在生态方面的诸多成果。从“2024年度成语”中的“绿水青山”切入,提及多地泉眼复涌的现象,包括北京、河北邢台等地。还阐述了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效益、“三北”工程等在生态建设方面的进展。接着介绍了蓝天碧水的“成绩单”,如空气质量变好、水质改善等。同时讲述了各地依托生态发展经济的事例,如查干湖冬捕带动周边经济,各地发展“生态+”产业。最后强调了全民的生态自觉形成,生态与发展的良性互动等内容。
2024年,“2024年度成语”揭晓,“绿水青山”入选且位居榜首。这一词语,所蕴含的是我们身边实实在在的美好。那在我们眼中,“绿水青山”究竟是什么模样呢?是丛林遮蔽、满眼锦绣的田园景色,还是绿色低碳、守护家园的全民意识呢?大寒这个时节,泉水叮咚作响,欢快跳跃。在2024年,北京多地有好消息传来,像门头沟区陈家庄村、昌平区延寿镇、房山区甘池村等,多达81处泉眼重新涌水。在有着“北方泉城”之称的河北邢台,自20世纪80年代断流的百泉持续复涌,曾经记忆中的潺潺流水,如今又融入到百姓的美好生活里。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年来,一渠清水缓缓流向北方,润泽着北方大地,生态效益日益凸显。回顾2024年,“三北”工程在沙海之中激烈鏖战,祖国北疆的“绿色长城”不断扩展延伸,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要求逐步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迈向法治化新阶段,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也有了明确的“施工图”。万里河山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映照出美丽中国建设坚定的步伐。**绿色成绩单——“幸福不动产”愈加丰厚**2024年的蓝天碧水,交出了一份总体良好且持续改善的“成绩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29.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7%,已经连续5年稳定达标。全国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2%,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例为0.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全国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90.4%,首次超过90%,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为83.7%,提前达成“十四五”规划目标。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清朗的天空、清冽的水、清秀的山,生态文明建设最能让老百姓有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的体会是最为深刻的。2024年,北京市空气质量成绩亮眼,优良天数达290天。与2013年相比,优良天数增加了114天,壁纸蓝、漫画云、灿烂星空、绝美朝霞,常常出现在市民的“朋友圈”。众多网友感叹:蓝天不仅更多了,而且更加清透,美丽北京变得越来越具体。在福建厦门,筼筜湖曾经令人望而却步。从1984年开始,厦门市先后开展了五期筼筜湖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如今,这里水清岸绿,鱼儿在水中欢快游动,市民和游客在湖边流连忘返,观赏候鸟飞舞,享受着生态之美。黑龙江省宝清县翡翠湖矿坑公园近两年悄然走红。椭圆形的湖面就像一枚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苍山翠岭之间,景区内帐篷营地、儿童乐园、卡丁车赛道等游乐设施应有尽有,前来游玩“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以前,整个矿区烟尘弥漫、污水横流,旁边还有大片的渣土堆。附近村民提起矿区都直摇头。矿坑的“重生”源于生态修复,通过削坡减荷、土地平整、植被恢复,依托矿上遗存、自然生态和地形地势,曾经的“废弃之地”变成了当地居民和游客休憩露营、休闲娱乐的好地方。数据显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从2017年的不足80%,提升到了2023年的91%以上。目前,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左右,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超过45%。在辽宁沈阳孟家台村,过去一年以“和美庭院、和美村屯、和美田园”建设为抓手,村里道路干净整洁,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村民王超说:“村子变美了,日子过得舒心,咱们住得可舒服啦。”放眼广大的乡村,天蓝地绿、村美人和;在繁华都市中,城市公园体系和绿道网络建设不断推进,扩绿、兴绿、护绿同时进行,低碳生活逐渐成为时尚。北京林业大学智库中心主任、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林震表示,随着美丽中国建设的推进,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近在咫尺,百姓的“幸福不动产”愈发丰厚。**红火记账本——增收致富路越走越宽**网收鱼跃,欢呼声阵阵。在吉林查干湖冬捕现场,人工凿冰、冰下走网、马拉绞盘,随着渔工的一声声吆喝,缆绳逐渐绷紧,2000多米长的渔网被缓缓拉出冰面。“太壮观了!”不少外地游客拿着手机,拍下起网瞬间。传承千年的传统冬捕方式,再加上冰雪运动、民俗体验、美食盛宴,使得查干湖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周边村民何林做起了民宿老板,他说:“这个冬天生意火爆,忙得不可开交。”保护好查干湖的湖水,才能年年有鱼。当地做好生态保护的“加法”、节能降耗的“减法”、旅游发展的“乘法”和污染防治的“除法”,持续修复生态,提升水质。相关部门还通过科学规划捕捞量、加强渔业资源管理等措施,确保查干湖渔业资源稳定增长。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地方做起了“生态+”的文章,让好山水、好生态成为百姓共同守护的“有价之宝”。在云南盈江,野外观鸟成为当地的一张新名片,各地鸟类爱好者慕名而来,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在贵州赤水,连片翠竹生机勃勃。从种竹卖笋到种竹造纸,再到发展竹文化,翠竹产业链不断延伸,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发展了绿色经济。曾经荒芜的茫茫戈壁,如今被一片片鳞次栉比的光伏板、昼夜旋转的“大风车”组成的“蓝海”所取代。在甘肃临泽,“光伏+”产业模式让特色沙产业蓬勃发展,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路正引领百姓迈向美好生活。2024年4月1日,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迎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十周年。从曾经的“油锯一响,黄金万两”,到现在的“不砍一棵树,照样能致富”,停伐十年来,林业工人从“砍树人”变成了“看树人”,这一身份转变是林区产业结构转变的缩影。伊春森工集团上甘岭林业局公司溪水林场分公司退休职工刘养顺翻开自己的记账本,上面记录着他的创业历程。2016年,他和老伴开办农家乐,林区的山野菜等林下产品很受游客喜爱。这两年,刘养顺不断扩大经营规模。他说:“旺季的时候想吃都得提前预订,院子里十几桌客人每天都坐得满满的。来年啊,我还要继续努力,让日子越过越红火!”增绿就是增加优势、护林就是守护财富。过去一年,各地依靠山林大力发展经济林、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产业,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在河北阜平顾家台村外的山坳里,香菇大棚排列整齐。优质的空气、纯净的山泉,加上较大的昼夜温差,这里是香菇种植的好地方。2024年,菇农薛永军种植了8个香菇大棚,收入越来越多。如今,一个个风干的菌棒借助互联网,走出深山,走向全国各地百姓的餐桌。目前,全国2800多个县中有2400多个县大力种植经济林,经济林年产值近2万亿元。全国林下经济从业人数达3400万人,年产值约1万亿元。延安苹果、赣南脐橙、茂名荔枝、大同黄花、丹东草莓等,依托当地优质的生态环境,这些小小的“土特产”释放出巨大能量,农民增收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灿烂笑容里——人与青山两不负**在四川省剑阁县,天刚蒙蒙亮,生态护林员张玉富就穿上红马甲,挎上军用包和水壶,去看望他的412棵古柏“老朋友”了。张玉富笑着说,自己每天要走16000多步,“一天不见,我心里就不踏实”。巡护时,除了要做好护林防火等工作,还要维护好古柏保护标识牌。扫描标识牌上的二维码,手机上就会显示古柏的“身份”信息。这片至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人工栽植驿道古柏群,为什么能延续这么久、保护得这么好呢?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旅游管理系主任魏鹏分析认为,这不仅得益于明代开始颁布实行的“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更得益于当地百姓的世代守护。近花甲之年的湖北省丹江口市浪河口村村民吴远志这几天仍然忙碌。平日里,他划着清漂船,打捞水面上的树叶等杂物。他说:“最让我高兴的是,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环保事业,志愿队伍不断壮大。”2024年5月,生态环境部、中央社会工作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深入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工作方案》。全国已有3500万名生态环境志愿者,2101家环保设施开放单位累计接待参访公众超过2.2亿人次。在湖南,放下渔网的渔民加入了护渔队;在甘肃,曾经靠山吃山的牧民如今成为了管护员。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全民的生态自觉正在快速形成。从“光盘行动”、节水节纸,到垃圾分类、告别一次性用品,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社会新风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经济发展的含绿量越来越高、含金量越来越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入,新能源产业发展成果显著,我国已经建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新能源全产业链体系。能源行业的绿色化进程加快,清洁能源发电占比不断提高,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占比提高到32.6%,接近三分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认为,美丽中国建设是一项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生态事业。他说:“只有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让更多人看到良好生态蕴含的经济社会价值,才能真正激发起大家爱绿护绿的内生动力,人人争当绿色使者、生态先锋,为建设美丽中国增光添彩。”
2024年我国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众多成果。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从空气质量、水质到自然景观的修复等都有体现。这些生态成果也转化为百姓的幸福成果,如蓝天碧水让民众生活更舒适,同时带动了各地经济发展,像查干湖、赤水等地的发展模式。全民的生态意识逐渐增强,从护林员的坚守到众多志愿者参与环保活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流行,经济发展也在向绿色转型,整个社会朝着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稳步迈进。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140.html